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才是年与年之间真正的节点,只有过了除夕夜,才是真正地“跨了年”。中国人很在意这一“跨”,小时候我们跨过老家的门槛,就是从“外面”回到了“家里”;除夕夜伴着钟声和鞭炮声把年一“跨”,就如同甩掉了旧一年所有的遗憾、迷茫……“跨”这个动作,在这片土地上,意味着新生和重启。
春节的起源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10个必知的春节民俗
01
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
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上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这副对联你能读出来吗
留言区一起互动吧
02
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
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03
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04
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
05
朝正和拜年
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
06
压岁钱:
这“钱”不是钱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其寄予了长辈对小辈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07
祭祖:
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
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08
拜年:
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09
鞭打春牛:
打的是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10
除夕守岁:
惜易逝年华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
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
名人笔下的春节,那些用文字描绘出的年味儿
1951年,老舍先生专门写过一篇《北京的春节》,详细描写了那时的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
1.老舍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的代表,他所描写的是具有北方特色的过年风俗。接下来,浙江嘉兴的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述一下江南水乡过年的情景。
2.丰子恺
《过年》节选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
说到过年时的吃,就不能不说饺子,这可能是过年时最受中国人欢迎的食物了。不过也有人站出来唱反调,他就是梁实秋先生,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吐槽饺子。
3.梁实秋
《北平年景》节选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说到吐槽过年,除了梁实秋先生以外,林语堂也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4.林语堂
《去庆祝旧历元旦》节选
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
我并不要旧历新年,但旧历新年自己来了。那天是阳历二月四号。
到二月三号,我还对自己说:“我不过旧历新年。”那天早晨,我太太要我换衬衣,“为什么?”
“周妈今天洗你的衬衣。明天不洗,后天不洗,大后天也不洗。”要近乎人情,我当然不能拒绝。这是我屈服的开始。
其实我不该到城隍庙去的。在这个时候一去,你知道,当然会有什么结果。在归途中带了一大堆东西,走马灯,兔子灯,几包中国的玩具,还有几枝梅花。回到家里,同乡送来了一盆家乡著名的水仙花,我一闻到水仙的芬芳,就联想到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桔子、清晨拜年,还有我那件一年只能穿一次的黑缎袍。
一时鞭炮声音四起,一阵阵的乒乓声,像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
我不能不抵抗,掏出一块洋钱给我的仆人说:
“阿秦,你拿一块钱去买几门天地炮,几串鞭炮。越大越响越好。”
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在这么多作家写春节的文章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人对过年的心情是复杂的。莫言先生在文章《过去的年》中,对现代人的过年,说出了自己的感慨。
5.莫言
《过去的年》节选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END
编辑|徐迪之
来源|央视新闻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宜宾学院官网 AI生成
审核|余俊言
终审|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