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在我国北方,是一个很重要的习俗。老人经常说,冬至不吃饺子,来年容易冻掉耳朵。但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其实关于冬至吃饺子的说法有很多种,但最可靠的说法其实是和我国的医圣张仲景有关。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冬天的时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很多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张仲景便让弟子在南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用原汤将“耳朵”煮熟,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就是我们说的“饺子”或“扁食”。
编审丨张琼喻
编辑丨周凯妮
版权声明©《西藏商报》。转载或使用本报内容时,必须注明来源于《西藏商报》及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