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看迦陵飞月去,人间从此绝仙音。”12月7日,南开大学上海校友会、上海三联书店、浦东一念书院三方联合主办“叶嘉莹先生追思会”,以诗词追怀叶嘉莹先生,并献上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以下视频源自视频号“上海会客厅”
追思会开始前,全场肃立默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春园,与“四君子”胡琴重奏组成员马成、吴承羲共同演奏《二泉映月》,以此表达对叶先生的追思与敬意。
浦东一念书院执行院长窦弘历担任主持
胡琴三重奏《二泉映月》
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克欣代表校方发言,她感慨地说道:“每一个受教于叶先生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她清晰谈吐,矍铄精神,爽朗惬意,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高尚的人,什么是一个纯粹的人。11月30日,在送别了叶先生之后,学校举行了叶嘉莹先生的追思会,南开的师生及叶先生的亲属、挚友以及很多学生参加了活动,包括她带的第一届博士生迟宝东,当时都在会上做了一些发言。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叶嘉莹先生虽然饱受苦难,但始终笑傲人生,并且用诗词文化这种在学术殿堂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并带入到我们的人生中。”
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克欣
追思会上,叶嘉莹先生的多位弟子相谈诗词文化,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感念与感怀,也分享与先生相处中触动心灵的点滴瞬间。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20多年来一直陪伴在叶嘉莹先生身边,先生的逝世令她悲痛不已。张静教授动情地讲述恩师的诗教人生:“叶先生用自己的百岁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如果在诗词的这个染缸中浸润久了,可以让自己的生命赋予什么样的色彩?我们期待自己着上什么样的颜色,我们期待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去浸润,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张静教授也希望更多人能像叶先生那样,活出诗意人生:“特别感谢今天,感谢此刻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相聚在一起。期待更多人能像叶先生那样活成一首诗,在诗歌里看见光明,遇见美好……”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现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钟锦,旧体诗人、南开大学中文系博士石任之,当代诗人秦鸿,展开对“叶嘉莹先生学术成就的漫谈”。
钟锦、秦鸿、石任之探讨叶嘉莹先生学术成就
钟锦教授表达了自己对于叶先生精湛学术的景仰之情:我对叶先生的崇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读到《九州学刊》上先生的一篇文章,后来听先生讲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因为很少有人(这样)讲,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石任之博士直言,叶先生对其和身边人的影响巨大:我后来当然因为喜欢写诗词交往了很多朋友,交往很多朋友以后逐步发现,尤其是比我晚一代的年轻一辈,在这一辈人当中,叶先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在秦鸿看来,叶先生的诗心与诗教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因为叶先生讲诗,冲破人生的迷雾,看到了诗的光明,受到了诗的感动。
现场,浦东一念书院发起人李威、《掬水月在手》制片人沈祎、南开校友代表邓航、国学与现代教育导师窦弘历,展开对“叶嘉莹先生诗教社会影响力的漫谈”。
李威、沈祎、邓航、窦弘历漫谈“叶嘉莹先生诗教影响力”
讲述叶嘉莹一生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于2020年正式上映。这部影片将这位传奇女性近百年的人生铺展开,展现出叶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的内涵:弱而为德,并非软弱,而是在“弱”的姿态中始终保有一份持守的力量。
《掬水月在手》制片人沈祎提到,在电影拍摄快结束时,有一次非正式的拍摄,当时主要是为电影拍摄一些剧照。“我觉得自己很庆幸,在那一小时的过程中,我肆无忌惮地像孩子一样,或者从一个女性的角度,问了叶先生很多的问题,而叶先生一向是知无不言,她感觉特别放松。”
她也透露,电影正式公映前,院线方曾对片长提出建议,要求将放映时间控制在2小时,为此有两个片段被“忍痛割爱”了。希望将来电影出导演剪辑加长版或者DVD版本时,能把这些片段放进去。掬水月在手(2020)制片人/联合出品人/副导演 沈祎
作为南开大学校友,邓航现场多次哽咽。据邓航先生介绍,他妻子读本科时成绩特别好,是叶先生当年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后来妻子想跟着叶先生读博士时,他没有支持妻子继续读博士,所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欠了叶嘉莹先生一个学生。“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在邓博士看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她的一生都在超越小我,以“无我”的状态投向更恒久的精神追求。
南开校友代表、北京大学西方思想史博士 邓航
作为《掬水月在手》制片人,浦东一念书院发起人李威女士也表达了对叶嘉莹先生的深切怀念,她表示,先生的弱德之美对其人生影响深远:“叶先生带给我们的,除了个人的经历之外,其实留下了一颗‘佛心’,她传播了一些种子。所以,我很感恩我的生命中有机缘可以参与这部电影。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我作为一个制作人的身份,其实是离这部电影越来越远,但叶先生带给我的弱德之美的力量,反而在我的生命体验中,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南开校友代表、浦东一念书院发起人 李威
叶嘉莹先生,如同万古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用她的一生诠释并践行中华诗学的真谛与价值,以诗词的力量温暖我们的心灵,引领更多人进入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
斯人已逝,我们聚在一起,共同怀念、致敬这位“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我们也将沿着先生的指引,让诗词触及之地,都能绽放出新的“生命之花”,将中华诗词与诗教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