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刊投稿 | 我的母校记忆

教育   2024-12-21 19:02   上海  

2024年11月,南开上海校友会向各位校友发出征文邀请,征文主题为“我与南开的故事”、“南开人在上海”,其中部分稿件将选录进《2024年南开·沪刊》或在南开上海校友会公众号平台对外发布。活动自开始就得到了广大校友的积极响应,本期特选取南开大学1995级金融保险章静校友的来稿——《我的母校记忆》分享给大家!


征文链接:《2024年南开·沪刊》面向广大校友征文和征集校友会年会志愿者!



我的母校记忆

95金融保险章静

对于我而言,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母校更是在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从18岁到25岁,人生最重要的7年都在这里。从年少懵懂踏入校园,到雏鹰初飞走上社会,这片土地上记录了太多我们的故事,母校承载着我们的青春,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年少的记忆总是和读书相连。我从初中起就开始住校,初中高中寒窗多年,终于考进心仪的大学。还记得18岁那年收到母校录取通知书时的惊喜,攥着那封沉甸甸的来信,我围着家里的客厅至少蹦蹦跳跳转了3圈。开学那天,老爸陪我坐了1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凌晨2点抵达天津东站。彼时夜色深邃而安静,风声和着心声起伏,我的世界星河灿烂。登上广场上学校等候的迎新大巴,同学们用不同的口音打着招呼,新鲜和温暖杂糅在一起,像一支动听的歌。望着窗外,我不禁有些发呆,这是我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我对天津这座城市,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
常常回忆起在南开求学的日子。南开的老师总是博学、睿智和包容。统计学老师给我们讲,“今天股市表现不错,只是个别板块出现轮动”;政治经济学老师说,“西南村的鸡蛋价格今天又涨了,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马哲老师说,“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给孩子倒洗澡水的时候,不能把孩子一起倒掉“;军理老师在小礼堂的大课上点名,用他严厉而洪亮的声音问,“你高中是哪个学校的?”整个礼堂一下鸦雀无声,我们都没想到艾老师会这样点名。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同学过生日,我们傍晚在乐群食堂聚餐庆祝,还喝了不少酒,全然没顾及晚上的微积分课。开始上课了,我们宿舍的都已经早早就座,只有大震姗姗来迟。满脸通红的他敲门进来,一进门就给刘桂茹老师鞠了一个深深的躬,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最不可思议的是满身酒气的我,还举手主动要求上讲台做题,在全班同学睽睽的注目下应该是做对了,赢得了刘老师点头称赞,我现在还记得刘老师那充满包容和关爱的眼神。
得益于南开浓厚而开放的学术氛围,平时除了喜欢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外,我还去数学系旁听汇编语言,去电子系学习C语言。因为南开有选修课要求,我尝试双修了法学系的民法、刑法、国际法课程,还选修了哲学系的西方哲学课程,听老师讲萨德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老师讲课时儒雅而博学的风采,现在还经常清晰地浮现眼前。
学习之外,我加入了很多学生社团,在黄埔团校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后来还参加了学生会的工作。大家一起组织活动,卖过国外经典电影的包场票,就是在那个时候看了“阿甘正传”,“狮子王”、“真实的谎言”…;参加过学生活动中心的扫舞盲活动,组织过校园十大歌手评选,还和同学们一起走出校园参观学习…自己也因此拓展了交际圈子,学会了与人交往。在培养自己全面兴趣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促进了成长。
(1996年参加黄埔团校组织的大邱庄参观)
天津的积雪总是很厚,银装素裹,踏雪而行,脚底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那是属于北方冬天的旋律。冬天的早上,喜欢在暖暖的宿舍睡懒觉,往往不到最后一刻不起床去经院上课。来不及去学三食堂吃早点,就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到西南村。南苑超市对面是一排搭建的瓦房,卖煎饼果子的,卖包子的…各种小吃依次排开。来不及等煎饼煎好,买上几块钱的小肉包,热气腾腾装在塑料袋里,拎在路上一口一个,就是世间绝味。
那个时候青春飞扬。喜欢听BEYOND的大地、长城、光辉岁月,唐朝的九歌、太阳鸟、梦回唐朝,黑豹的无地自容、Don’t break my heart,郑钧的灰姑娘、回到拉萨…,这些都是晚上下课后我们骑自行车回宿舍路上必吼的歌曲。我们去海光寺的溜冰场滑旱冰;去东站的迪厅蹦迪;去天大的网吧通宵打红警;在主楼穿过堆满杂物的房间翻到主楼楼顶;半夜翻宿舍出去,和同学去八里台桥底下吃10块钱的白菜豆腐砂锅;在冬日横穿新开湖的积雪冰面,听到咔嚓的冰层破裂声,走到湖对面,心有余悸。这些,都属于无知无畏的青春。
也有一些锋利的记忆。大一军训作为一营一连战术班的一员,每天拿着五四半自动步枪,在操场上的煤渣跑道上摸爬滚打,练习行进间卧倒,低姿、中姿和高姿匍匐前进。白云龙老师带我们步行20公里到杨柳青拉练,当时弱鸡一般累的要死要活,哪里想到多年后能在山里一口气来个85公里越野跑。军训结业汇报演出的时候正逢大雨初晴,操场上燃起了烟雾,我们在泥泞的操场上匍匐,不顾满身的泥水。行进间卧倒,一下子滑出去好几米远,枪上溅满了泥浆,对空射击的时候枪栓都没办法拉开。出枪射击的时候有些慌乱,动作有些变形,枪刺还把手掌刺破了,到现在手上还留着长长的疤。大使馆被炸的那天晚上,和同学们一起走到大街上,侯校长担心我们出事,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时隔多年那份爱护依然滚烫。
(1996年8月军训汇报演出,由校摄影协会王健会长拍摄)
社会是一道必选题。大四那年就业形势不好,学期伊始便决定考研。记忆中,那大半年的时间我背着饭盒游荡在主楼和乐群之间,从夏蝉聒噪、秋叶落黄,到冬雪初霁。北方的冬天很冷,早上迎着凛冽的寒风走进主楼,晚上10点踏着月光离去。主楼的暖气很足,给了我春天般的暖意,这些都是刻在灵魂里的记忆。
研究生的三年,收敛了很多,师从李秀芳老师,将自己回归学习研究,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教室,备考一门门专业考试,收益恩师指点教诲颇多,受益终身。江生忠老师视我如嫡出,给了无微不至的帮助指导。王海柱老师、赵春梅老师、刘占国老师、张连增老师、李勇权老师、孙佳美老师、肖云茹老师、刘玮老师、陈伊维老师、李冰清老师等系里各位老师亦师亦友的教导,更兼师爷刘茂山老师的亲自授业,还有白云龙老师、郭平老师、姜秋萍老师为人处事路上的教导,是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那个时候我们还怀揣理想,期待星辰大海,憧憬诗和远方。毕业那年拿到了国外大学的Offer,2002年的春天去北京签证,在秀水街附近的地下室30元度过一晚,临睡前还对着旋转的吊扇模拟着面试的口语。还记得盖黑戳前,签证官大爷自始至终只在递交材料的时候看过我一眼,那是911之后的第一年。之后就来到上海工作,总归要踏上社会,自谋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母校中受教育,在社会中淬炼自己,忙碌而平淡的生活,就这样慢慢活成了自己曾经嫌弃的样子。母校也慢慢在心里变成了一个符号,湮然淡去,就如同那些年曾经的青春和梦想。
(2003年毕业第二年,和研究生同学、师兄一起回母校参加研讨会)
青眼高歌俱未老,各自锦绣向前程。感谢赶上了一个奋进,和靠自身努力不辍就能取得成绩的年代。得力于母校的给养,南开能人辈出,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很多校友成为了行业中的中流砥柱,在引领着行业和时代的发展,也有更多的校友在各行各业躬耕努力,默默的奉献着自己。朝九晚五,在岁月四季轮换中,遇到了很多人。每次遇到校友,总有说不完的话语,时光如树荫下细碎的光影,被树叶打散了,留给我们一些碎片捡拾,感谢母校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时间切面里,我们一起走在大中路上,一路而来,马蹄湖的荷花正茂盛的开着,新开湖边杨柳依依,微风轻拂,粼粼的水波在阳光下荡漾。
聒碎乡心梦不成,南开园里无此声。这些年一直想回去,可是,总是有各种理由啊,为了工作而努力,为了生活而奔波,想回而不得,这个遗憾一直在心底洇染。“不如见一面,哪怕就一眼”,海来阿木和单依纯在春晚上这样轻轻唱着。嗯,在想回还能回的日子里,找一个理由回母校看看吧。感谢天津马拉松,给了我这样的理由。
2024年10月份,在这样一个平静而平凡的周末,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校园,第二天就是天津马拉松。同学们在身边三三两两的经过,看着那一张张稚嫩青春的脸庞,恍惚间似乎看到当年的自己。我在同学们余光所及,应也像当年自己校园里邂逅的过客,满脸沧桑,似是故人来。
和导师好久没见,没顾不上太多嘘寒问暖,却在导师家里加班到夜灯初上。和兄弟好久不见,顾不上互道寒暄,却陪我在车上电话会议到半夜。来去匆匆,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想见而不得。总是期待重逢,相遇间师友言笑晏晏,谁知道多年之后的再见,尽是匆忙奔波。匆匆一见,匆匆离别,像这些年我们的生活。

(2024年10月回天津参加马拉松)


年会链接速递

年会预约 | 南开上海2024年度校友总结大会暨新春年会开启报名!

节目征集令 | 南开上海2024年度总结大会暨新春年会节目征集进行中

赞助招募|南开上海2024年度总结大会暨新春年会赞助招募计划进行中



加入校友会!


团结温馨的校友大家庭-南开上海校友会欢迎您

欢迎校友和关心南开的朋友关注上海校友会秘书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


请添加校友会秘书微信!

请关注校友会公众号!

注册校友会小程序,获取校友会会员身份!

南开上海校友会—南开人在上海的家!


南开上海校友会
校友会公众平台,南开人在上海的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