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
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
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
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
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
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
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
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
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
"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
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
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
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
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
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
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
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
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
《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
“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
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
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
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
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
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
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
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
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
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
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
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
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