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津有味

旅行   2024-09-08 09:02   北京  














南北运河海河口,货船拉着金银走。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从宁波港口到渤海之滨,大运河连接南北,绵延六千里,沟通了五大水系,最北端的就是华北最大的水系——海河水系,这里自古以来都是水运贸易的重要通道。


天津市地跨海河两岸,集南北运河之流入海,凭借绝佳的地理优势,居京畿重地,扼河海咽喉。


天津之眼 摄影/孙志淼



1

三海会口

风正帆悬过直沽

古今交融天津城 摄影/纪睿泓


天津是一个气质独特的城市,这份独特主要体现在“嘛都有”。天津的文化是杂糅多样的,比如作为一个北方城市,这里居然流传了数百年的妈祖信仰。


这背后其实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妈祖文化并不局限于东南沿海,而是沿着海洋航线流布四方。天津因海而盛,在悠远深厚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赤诚的海洋信仰。


世事更迭,水陆变迁,不变的是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妈祖女神很早就被天津及东南沿海各地修祠供奉,相传每逢海舟危难,女神都会有祈必应,为船只保驾护航。在这延续千年的信仰里,满载人民对幸福的渴望。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居渤海之滨,西北高而东南低,河道密布,“枕山襟海臂江”的地理优势让天津自古就成为了重要的水陆码头,樯帆林立、船只往来、漕运兴盛。

 

唐朝中叶以后这里成为北方粮食、丝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设直沽寨,为天津最早的建置,因此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


三岔口


元朝设立了“海津镇”,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京杭大运河通航后,漕粮运输改为运河为主,并于此前在三岔口一带修建了天津城,这里由此成为军事重镇和大型漕粮转运中心。


北运河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描述了漕船往返的繁忙情况:“正月装粮在船,二月开洋,四月到直沽交卸,五月回还,复运夏粮,至八月又回本港,一岁二运。”

 

如今的天津依旧是中国北方十几个省市区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


作为海上漕运的终点,著名的海洋文化——妈祖信仰,跟随“连樯集万艘”的海船涌入津门,在大、小直沽等处落地生根。

 

大直沽地区正是当时因海运而产生的人文活动的中心地带,元朝在这里设有接运海漕的接运厅、临清万户府、大直沽盐使司等官衙,建有天妃灵慈宫——妈祖文化传入今天津地区的早期见证,也是天津城市原生点的标志,是我国海上漕运发达的重要遗存。这座历经七百年沧桑的遗址,堪称是当时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

 

经过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的不断演变、积淀,妈祖崇拜最终成为天津海洋文化的显著标志。



2024年“茅台1935·寻道中国”-“喜逢大运·共赴山河”第六站,我们来到了这个气质独特的京畿重地。



2

天子津渡

河海联运天下通

天津夜景 摄影/纪睿泓


天津有如此发展,除了漕运兴盛还有政治因素助力。

 

元代起政治中心迁移到北京以后,人口激增,对江南物资需求大大提升,《元史·食货志》称:“元都入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今日的海河 摄影/纪睿泓


在没有火车飞机的古代,运输只有车载、船载、扛驮等方式,毫无疑问船载是最高效的运输方式。尤其是在粮食、盐铁、木材等大宗物资的运输上,水运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于是开凿了如今京杭大运河的雏形。

 

在元代,天津不仅是国内海运航线的终点,还是国际航线的起点之一。来自高丽的商人在大都(今北京) 及中国北方地区购置纺织品、日用品及书籍等商品后,往往由天津登船返国。据记载,元末大都生活有数万高丽人。


远眺海河 摄影/张明贺


运河修通后,天津的河海联运变得十分重要,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在天津三岔口汇合成海河干流,形成了为历代天津方志学家所称的“九河下梢”的独特水利形势,再经由大沽口入海。这里见证了古代漕运发展的历史脉络,如今,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天津港,依旧吞吐万汇,昼夜不息。


天津港


这个命中带水的城市,名中也带水。明建文二年(1400 年),燕王朱棣自天津渡口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得胜回朝,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明永乐二年(1404 年),明成祖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经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取“天子津渡口”之意。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


明朝迁都北京后,天津从一个河海联运的渡口,成为首都的卫城,开始承担更多功能和责任——屯兵驻守,拱卫京畿。“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东临渤海、北依燕山的天津在当时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到了清朝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

 

军事重镇天津,随着漕运和商贸的兴盛,逐渐发展为区域的行政、经济中心。周边地区的人口、资源开始流向天津。城内店铺林立,货积如山,商贸兴旺。其中,贸易量最大的一是粮食,二是南货。粮食多为南下的麦豆,南货则多为由运河和海运而来的江南杂货。


天津劝业场 摄影/枉言


频繁的商品转贩,促进了天津商业的繁盛。到明末,天津已有“虽为卫,实则即一大都会所莫能过”(康熙《天津卫志》)的美誉。

 

运河带来了商业繁荣,而巨大的商业利益将天南海北的人带到了海河两岸,全球各地的文化也从四面八方涌入,迅速在天津找到了舒适区,扎下脚跟。


广东会馆 摄影/纪睿泓


东南沿海传来的妈祖信仰、并非此地原生的天津口音、五花八门的各地美味、五大道的万国建筑、还有各地剧种通过运河传播南北,再糅合当地特色又发展出新的剧种……天津的混搭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津菜 摄影/谦谦



3

津津有味

趣味香味人情味

天津人,奏耐听相声


比起天津的历史文化,天津的“哏儿”更深入人心。

 

“介四嘛?”“听掰掰的”“您了别介”……天津话似乎天然有活跃气氛的功效,任谁听了都会笑口常开。

 

北京有句老话:“京油子,卫嘴子。”天津卫最出名的,就是当地人那张能说会道又幽默的嘴,甚至天津街道上都有“驾车说笑,危及安全”的警示牌。


松弛感是津人的精神内核,轧马路也是生活的趣味 摄影/枉言


富足安逸的生活让大家日常语言充满趣味,“相声”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了。天津的相声兴始于清末民初,那时在天津老城城根开始有了专供艺人演出的两块“明地”。天津也出了很多名号响当当的相声演员,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高英培、马季、冯巩、牛群、郭德纲等。

 

这块牌子打出了名堂,谁来天津不得听听相声?天津也因此得名“哏儿都”,幽默诙谐的氛围也通过运河传播到了各地。


庆芳园相声茶馆的现场表演


天津还是诸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的地方。其中,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东大鼓、京韵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曲艺形式是在天津形成;而京剧、河北梆子、相声、评剧、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是在天津兴盛和发展的。相声和京剧更是天津曲艺的重要代表。话剧方面天津人也毫不落后,《雷雨》就是中西文化在天津碰撞交融最为突出的代表。


五大道 摄影/纪睿泓


天津话幽默,天津人乐观,一个“哏”字,早已成为了天津特色。

 

天津人的乐观是嵌入生活的。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历史底蕴绵长,虽不复原貌,但却以“天津发祥地”的历史情结,深深镌刻在天津儿女的心中。

 

对天津人来说,家乡就是最好的地方,生活富足、稳定,要啥有啥,没必要非要离开天津去外面闯荡,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趣味、共享天伦才是正道。



靠海的位置让天津永远拥有新鲜的海货,交通枢纽的优势又使其得以吸收八方美食滋味,穿城而过的海河是绝佳的散步消食圣地。

 

一家人吹着晚风欣赏海河两岸的夜景,从古文化街到天津之眼,从意式风情街到津湾广场,可谓移步换景,风光无限。晚上再去听一场酣畅淋漓的相声,和家人一起开怀大笑,这是天津人打小就爱的文娱活动。


海河上空的火烧云 摄影/程早



TIAN JIN

/

河海交汇,因港起源,南来北往,五方杂处,交流共融,味兼南北。古老的大运河在新时代复兴,承载新的使命,滋润美好生活。

 

这正是2024年“茅台1935·寻道中国”-“喜逢大运·共赴山河”所追寻的世间喜乐之道。

策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赵雅靓 史楠 刘畅 张凯 蔺伯维  陈靖铠  袁伟林

撰稿:张家苗

图编:李萌 赵雅靓

设计:丁禹爻 洪玥

鸣谢:庆芳园相声茶馆


(广告)

中国国家地理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商务合作:010-6486939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