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听过一首《妈妈之歌》,这首歌一经推出,便在国外网站上疯狂传播。创作并演唱这首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 岁的她,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感乍现,将平日里催促儿女的话语,谱写成了歌曲。起床,起床,快起来!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
快起来!然后记得叠被子!
会热吗?会冷吗?你穿那样出门吗?
你的书,你的便当,你的作业呢……
整首歌曲的主旨,简而言之便是:“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
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未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式行动时,父母往往会一次、两次、三次,乃至四次、五次地重复催促孩子去做同一件事。孩子起初或许会感到内疚不安,然而,催促的次数越多,孩子的情绪便会从内疚转变为不耐烦,最终上升为反感、讨厌,甚至憎恨父母的这一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效应,名为超限效应,即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此效应的起源与作家马克・吐温有关,有一次马克・吐温去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十分精彩,决定多捐些款。可十分钟后,牧师仍未讲完,他便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依旧没有结束演讲,他索性决定不捐了。当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准备募捐时,极度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被反复催促的孩子,其心理活动与马克・吐温当时如出一辙,最后被 “逼急” 了,便会产生 “我偏要这样” 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父母们常常因为对孩子的成长充满关切,而不自觉地频繁催促,然而,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父母们应该意识到,过度的催促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主发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任。与其不断催促,不如尝试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比如,当孩子在早上起床拖沓时,父母可以提前设置好闹钟,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当孩子在完成作业上出现拖延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计划,给予适当的奖励机制。
同时,父母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因为一时的急躁而陷入过度催促的陷阱。要尊重孩子的节奏和个性,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记得关注,养娃路上,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你不孤单~
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