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中央冬春救助资金52.72亿元全部发放到位
新春中国行|中国蛇年春节消费兴起“文化热”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中国蛇年春节消费兴起“文化热”
新华社记者阳娜、魏梦佳
北京的冯女士近日在网上预订了春节期间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门票。“最近听说民族文化宫会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看介绍有糖画、珐琅掐丝、剪纸、兔爷儿等,感觉很有趣,想带着孩子去亲身体验,近距离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她说。
去大理学扎染、去自贡看花灯、去新疆喀什做土陶……据美团旅行数据显示,自2025年1月1日起,“春节旅游”整体搜索量同比上涨328%,其中“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74%,尤其是“非遗体验”和“非遗手工”的搜索量分别增长了168%和321%,大同、扬州、泉州、景德镇等“非遗目的地”城市的机票预订单量均翻倍增长。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游客可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翠。来自美团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以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搜索量同比上涨235%,其“非遗手工艺体验票”已售出近千张,大量来自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宜昌、大连等各地游客喜欢搜索此馆。
1月7日,游客在非遗年货集市上了解皮影技艺。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一位来自杭州的朱女士表示,“今年过年打算带家人去北京过年,网上看到中国工艺美术馆的非遗手工艺体验活动,就提前预订了票,想带家人一起去体验一下”。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于1月至2月举办2025年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给人们带来实惠便利的文旅体验,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让旅游过年、过文化年成为新年俗,为人民群众春节假期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中国多地围绕非遗推出了市集、演出、展览、非遗体验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为游客带来丰富的节日文旅消费选择。“竟然能在酒店里面学习非遗红桃粿制作技艺,孩子玩得很开心”“在火车站候车时,参与了铁路局举办的剪纸体验活动”“中国人有自己的‘拉花’——福建省级非遗茶百戏,不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游客在网络平台上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年货是春节生活的必备品,也是春节文化的核心要素。买年货,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集体仪式和情感共鸣,年的变迁就藏在年货的变迁里。今年,很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商品成为年货热销产品。
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年货节期间,各类传统木版年画类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92%,年画类产品在重庆的销量同比增长超9倍,在浙江、福建、江西、广西等省份的销量同比增长也均超3倍。而承载着非遗工艺的蜀绣、湘绣、粤绣、鲁绣等绣品也成为畅销的新年货,其中色彩清雅、针法活泼的苏绣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53%。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消费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回归,也体现了更多消费者愿意以一种更传统、更原汁原味的方式来迎接新春。
02
新华全媒+丨“人流”“客流”“投资流”,冰雪经济“节节高”
新华社哈尔滨1月26日电 题:“人流”“客流”“投资流”,冰雪经济“节节高”
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1月21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满月,接待游客量超过160万人次,平均每天超5万人次。
这个冬天,乘着2月亚冬会举办的“冬”风,“尔滨Travel”延续火爆态势。
据哈尔滨市文旅局统计,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314.2亿元,同比增长均超三成。预计2024年12月到2025年2月,游客接待总量将同比增长15%。
1月5日,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游客在主塔“亚洲同心”附近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摄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冰和雪,我觉得太震撼了!人们一起赏冰玩雪、坐摩天轮,这里仿佛欢乐的海洋!”福建游客林文欣说出了不少游客的心声。
一个个“小数据”,蕴含着推动经济增长的“大能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冬季不再是单调的寒冷与寂静,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逐渐成为休闲新风尚。
从冰雕玉砌的景观欣赏到风驰电掣的滑雪体验,从惬意舒适的冰雪温泉到新奇有趣的雪地露营,从惊险刺激的超级冰滑梯到科技感十足的元宇宙产品……在各大冬季旅游热门目的地,冰雪活动吸引“人流”涌动、热闹非凡。
1月23日,在哈尔滨市地标建筑索菲亚教堂附近,游客身着盛装拍摄写真。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摄
在新疆,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联合周边景区,打造“上天池、滑冰雪、览天下、泡温泉”组合路线;
在吉林,长白山赏雪、查干湖冬捕,融合自然景观与滑雪体验的度假胜地,在白山黑水间洋溢着腾腾热气;
在广东,拥有专业雪道的“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自2019年以来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
1月14日,滑雪摄影师单宝源(右)在游客滑雪时跟拍。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摄
火热的“冰雪游”带动寒地经济“节节高”,为冰雪投资注入一针强心剂。
去年初,羽绒服龙头企业波司登北上哈尔滨,投资10亿元建设羽绒产业智能工厂和羽绒服装智能制造工厂,推出的城市限定系列羽绒服被不少游客列入“种草清单”;
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南山滑雪场赶在雪季来临前,进行了改造、升级;
滑雪板、头盔、雪鞋、护目镜等销售增加,多地冰雪装备制造业取得突破,不仅为游客提供多样化选择,也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我国冰雪旅游投资正从注重规模向注重效率转变,从侧重投资硬件到兼顾软硬件过渡。”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韩元军说,当前我国冰雪旅游领域投资信心满满,重点从新建项目转向对现有项目的扩建、升级和焕新,冰雪装备投资对科技投入十分青睐,冰雪旅游领域朝着精细化、个性化方向迈进。
1月8日,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游客在亚冬会倒计时景观前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摄
跃动的数字、增长的态势,见证着冰雪经济热火朝天,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月上旬,第九届亚冬会将盛大开幕。届时,酒店预订将攀升,旅游收入有望再次增长……冰雪赛事辐射效应显著,促进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始于冰雪,但不止冰雪。”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说,在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下,未来冰雪经济将突破单一产业的局限,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朝着复合型、多元化、国际化方向迈进,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与冰雪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消费业态,增强发展后劲。
冰天雪地间,一幅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经济日报:财政政策向消费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春节,用新手机发出新年祝福的人将比往年更多。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手机等数码产品也可以享受购新补贴,消费者热情高涨,纷纷借此机会通过“国补”购买新手机。这仅仅是“两新”政策有力促消费的一个缩影。“买买买”热潮的背后,积极财政政策的真金白银支撑,向消费注入了强劲动能。
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其中,消费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去年以来,我国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提振消费政策措施,特别是探索使用大规模中央财政资金直接用于百姓消费,专门安排了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国补”力度可观,消费者乐享实惠、激发换新热情,促进了消费市场升温。以汽车、八大类家电产品为例,分别带动销售额9200多亿元、2400亿元,政策成效十分明显。由此可见,财政资金起到了重要撬动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2025年重点任务时,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项。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可以说,新年伊始的“国补”手机热潮只是一个开端,今年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力度和效果值得期待。
提振消费,需要让百姓有钱消费,也就是增强消费能力。在这方面,财政资金补贴可以发挥直接、立竿见影的效果。按照安排,今年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目前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充分保障元旦、春节期间人民群众消费的补贴需求。此外,今年对资金需求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部分领域,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显示出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取向。
增强消费能力、提高消费意愿,在补贴资金加力支持的同时,根本上还需要居民具有一定收入水平和经济能力。只有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才能让消费升温更持续。中央明确今年要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点赞。只有加大民生投入,完善民生政策,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才能更好解决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既促进消费升温,又点亮美好生活。
如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达到提振消费、群众受益的效果?一方面,政策落实要突出便民、惠民,简化补贴流程,提高政策执行的便利性、有效性,让补贴资金更快、更便捷地直达消费者,提升群众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要加强资金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财政资金不能成为“唐僧肉”,要切实管好用好补贴资金,特别是防止和严肃查处骗取套取国家补贴资金、“黄牛”倒卖消费券、商家“先涨价后打折”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还可以探索补贴政策与金融支持联动,有效放大政策资金撬动效应。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财政资金用在提振消费的刀刃上,将为扩大内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04
中央冬春救助资金52.72亿元全部发放到位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