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科举以来1300年,出了文状元596人,连中三元者,仅17人,其含金量之高,不言而喻。
历代大臣身后最高的荣誉,就是获得文正的谥号,历史上一共27人获此殊荣。
既连中三元,又获得文正的谥号,翻遍史书,唯有一人,北宋的王曾。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祖上为太原王氏,在五代时期避居到了青州。
《吹剑录外集》记载,王曾的父亲王兼崇尚孔孟,梦到孔子对他说:汝敬吾书如此,吾遣曾参为汝子,于是给儿子起名 “王曾”。
他父母早亡,叔父将他养大,自小才思敏捷的他,勤奋学习,在乡里有了擅长作诗文的美名。
乡试夺魁的他,准备赶考,意气风发之时,曾做《早梅》诗一首:
雪压乔林冻欲摧,始知天意欲春回。
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
公元1002年春,王曾在礼部参加省试,以《有教无类赋》获得省考第一会元。他的这首赋很快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如同今天的流行歌曲。
《有教无类赋》中写道:“神龙异慕,犹嗜之何求;纤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
曾高中状元的宰相吕蒙正看罢,说:“此生已安排做状元宰相矣!”
宋朝大臣喜欢招有潜力的文人为婿,吕蒙正也有意招王曾为婿。孰料王曾竟成了宰相李沆两个女儿的夫婿,姐姐去世又续娶了妹妹。
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25岁的王曾赴殿试,考题为《有物混成赋》,得真宗赏识,钦点状元。他在解试、省试、殿试中均夺得第一,连中三元。
中状元后,王曾立刻给叔父王宗元报喜,信中说:“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宋代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高中状元之后,必定可入宰执,前途无量。
王曾返回家乡,当地官府准备敲锣打鼓地欢迎他,王曾听说之后,悄悄地换了状元的冠服,从小门入城。然后去拜访府官,解释道:“此次殿试,我侥幸得了状元,万万不敢因此惊扰大人和乡亲。”
状元及第,原本可以衣锦还乡,但王曾高中后却如此低调、谦逊。
连中三元之后,王曾外放,两年间历练了一些闲职、虚职,到了1004年,王曾进入中书省、任知制诰。
王曾擅长气势宏大的诗文,如《皇帝阁立春帖子》:
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年年金殿里,宝字贴宜春。
诗如人,王曾为人正直,做事有谋略,虽然在日后真宗封禅、修宫殿以及刘太后摄政等事上把皇帝、太后都得罪了,也只是罢相、外派。
王曾是有几把刷子的。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不动声色地除去了“五鬼之一”的丁谓——既除掉奸臣,自己又毫发无伤。
丁谓是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的文人,最大本事是善揣摩人心,真宗晚年很是离不开他,真宗崩后,丁谓一直是太后的拥趸,太后也很信任他。但丁谓与雷允恭勾结,把持朝政,他们将皇帝和太后分开在两个地点处理政事,他们从中钻空子。
1022年,王曾向太后建议,幼主和太后一同上朝听取群臣奏事,因与丁谓意见相左,没有受到太后采纳。
王曾明白刘太后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只是不明就里,暂时被丁谓蒙蔽了。
明里干不过丁谓,那就暗地里来。他用小人的手段来整真正的“小人”。
宋人王铚的《默记》说:王曾为了保全自己,每次见到丁谓都“必涕泣作可怜之色”,用委屈来博得丁谓同情,让丁谓放松警惕。
王曾装可怜,获得了丁谓的许可,见到了太后,王曾疾呼:“丁谓与雷允恭狼狈为奸,是为社稷江山之大害!”
刘太后不以为然,认为是大臣之间狗咬狗。王曾将丁谓与雷允恭相互勾结的证据呈上,又一一列举他们的罪状。
刘太后明白王曾是一个真正的托孤大臣,方才与之促膝长谈。
第二天,刘太后召集大臣们开会,却唯独不召见丁谓,其中暗藏的杀机十分明显。
随即,丁谓被罢相贬到海南。
但刘太后心里如何想呢?《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王曾一直反对太后干政,刘太后后来终于以火灾为借口,将王曾踢出中央——1029年,皇家道观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刘太后借口宰相无能,上天惩罚,王曾被罢相,贬知兖州。
刘太后去世后,仁宗将王曾被召回京师再度拜相。
仁宗刚亲政时,宰相吕夷简在朝堂上排除异己,让朝臣们不满,生性耿直的范仲淹向仁宗上书,最后只换来了仁宗的12个字:“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随即范仲淹被贬饶州。
心中郁闷的范仲淹去找宰相王曾抱怨,对王曾说道:“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王曾平静地对范仲淹说出12个字:“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范仲淹听到王曾说的这句话后,大吃一惊,随后陷入了思考。
王曾的意思是说:掌握国家权柄的人,想把天下的恩惠都归到自己身上,那么怨恨又该归到谁身上?
这番话对范仲淹的人生观影响极大,他开始思考,自己原本想做一个直臣、谏臣,铲除奸邪,为民请命。
王曾的这番话让他明白,朝堂之事,并不是非黑即白。作为大臣,是要博取美名重要?还是为老百姓办事重要?
吕夷简手握权柄,他所任命的大臣都是能臣干吏,并非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很难说吕夷简任人唯亲到底是好还是坏。如果做事情越多,越遭人嫉恨,那么什么也不做才对嘛?
作为臣子,无论吕夷简、范仲淹都是为皇帝、国家办事,如果臣子们只想给自己留美名,难道黑锅让皇帝去背?
王曾简单的12个字,打开了范仲淹的格局,这12个字让他一生受益,原本怒气冲冲的范仲淹心平气和地告辞了王曾。
1037年,仁宗将相互指责的王曾与吕夷简一起罢官,王曾出判郓州。
一年后的冬天,王曾病逝于任上,仁宗皇帝辍朝二日,赐谥号“文正”。
宋祁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
“斤斤令君,朅来山东。利见国光,参偶时龙。既奋厥庸,遂为宗工。订平津之封兮,上初纂嗣,毋违参治,揭日当天,实相以济,谗唇不摇,王室无惎,赖陈平之智兮,五藩于宜,既仁且贤,邦民宜之,厥猷茂焉,乃建将牙,乃示台躔,翳吉甫之宪兮,郑圃联圻,泉涂启扉,刻章美檟,终天此依,九京千载,飡仰馀徽,惟随武之归兮。”
《朱子语类》如此评价王曾:本朝如王沂公,人品甚高。
多年后,范仲淹去世,谥号“文正”,与他敬佩先辈王曾的谥号一致,冥冥中俩人心有灵犀。
作者:焱燚
本文为菊斋授权转载。
最爱历史艾公子 新书《王朝的崩溃》重磅上市
深度揭秘17个朝代的毁灭时刻,今日五折包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