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命运法则:你相信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学术   2024-11-09 07:30   河北  


1956年的最后一天,《真理报》刊登了一篇小说。


莫斯科电台同时跟进,全文播报这篇小说,听过的市民无不泪洒当场。


这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讲述了普通人索科洛夫充满苦难的一生。


面对命运屡次的诘难,索科洛夫从未放弃生的意志,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人的一生中难免遭遇困厄,当厄运降临,幸福的生活刹那间覆灭,你又会怎样面对?


索科洛夫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以支配对待命运的态度。


而你相信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01


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工人,与妻子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


他们相识于工厂做工时。当时,索科洛夫的家人都在饥荒中饿死了,他一个人无依无靠,为了生存,卖掉了乡下的房子来到省城。


也就是在这里,他邂逅了同样是孤儿的妻子。


两人都深刻体会过生活的苦,因此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几年过去,两口子有了一儿两女。家庭的生活开销加大,为了赚更多钱养家糊口,索科洛夫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靠着辛勤的双手,他攒了一些钱,盖了一所新房子,还买了两只山羊。


眼看着生活越过越好了,索科洛夫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然而,这种幸福的日子过了没几年,命运却给了索科洛夫一记暴击:卫国战争爆发了。


索科洛夫受命要去前线打仗。


索科洛夫深知,一旦踏上战场,个人的命运便如风中残烛,不由自主。新婚燕尔的温馨尚未散去,他便再次站在了可能失去一切的悬崖边。


妻子得知丈夫即将奔赴前线,整夜以泪洗面,心痛难当。


临别之际,她紧紧拥抱着索科洛夫,身体因恐惧与不舍而颤抖,嘴里断断续续地吐露出仿佛永别的言辞。


面对妻子的深情与哀伤,索科洛夫内心同样煎熬,但这份离愁别绪却激发了他的倔强。他猛地挣脱了家人的怀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战场的列车。


卫国战争初期,战斗异常惨烈,每天都有无数生命在炮火中消逝。


与索科洛夫并肩作战的士兵们,大多同样是被迫割舍了原有的安宁生活,投身到这无尽的战火之中。


夜深人静时,他们往往泪湿衣襟,提笔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场残酷的控诉和对命运不公的无奈。


然而,索科洛夫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认为,泪水无法改变既定的现实,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唯有坦然接受。于是,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在逆境中挺直腰板,继续前行。


与其每天沉浸在悲痛中,倒不如调整心态,接受现实,做好眼前事。


有人说:成长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接受孤独挫败,接受世事无常。


正如索科洛夫,当战争夺走他得之不易的安稳生活时,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做好当下的事,一步一步走出新的道路。


人生在世,学会把坎坷的命运转化为成长的养分,方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加坦然。


02


在一次战斗中,索科洛夫受伤被俘,被押送到了俘虏营中。


法西斯的俘虏营简直可以用人间地狱来形容。


在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俘虏们如同牲畜一般被驱赶到各处从事繁重的苦役,任何微小的过失都可能招致残酷的殴打,甚至被枪杀也屡见不鲜。


俘虏们的伙食更是糟糕透顶:每人仅能得到一百五十克掺杂着一半木屑的面包替代品,毫无营养可言。


营养不良、过度劳累,再加上敌人的鞭打和枪杀,让俘虏们的生活变得生不如死。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人被彻底磨灭了求生的意志,变成了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仿佛只在这里等待生命的终结。


然而,索科洛夫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从踏入这里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在谋划着如何逃脱这个魔窟。


他曾经尝试过两次逃跑,第一次是偶然间发现了逃脱的契机,他拼尽全力奔跑了一天一夜,却最终还是被敌人擒获,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


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早已放弃了逃跑的念头,甘愿屈服于敌人的摆布。


但索科洛夫并未屈服,尽管他表面上看起来平静且隐忍,但内心逃跑的念头却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


直到两年后,真正的机会才终于降临。


这一天,他被安排给一位德国工程师担任司机。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驾车来到了前线,索科洛夫时隔多年再次听到了那久违的炮火声。


这炮火声激发了他作为军人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热情,他决定主动出击,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逃回祖国。


而且,他不仅要自己逃走,还计划将这位德国工程师作为“战俘”一同带回去。


此时,一个周密的计划已经在他的心中悄然成形。


第二天,工程师命令索科洛夫驾车送自己去前线。


途中,工程师在后座上打起了盹儿。索科洛夫见状,立刻拿出事先藏好的重物将工程师砸晕,再用电话线将他牢牢绑在车座上,确保他不会滑落。


自己则换上了事先准备好的德军军服,以此作为伪装。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瞅准时机,利用工程师的身份作为掩护,驾车冲破了德军的前沿阵地,不顾机枪的扫射,毅然决然地向着苏军的方向疾驰而去。


他终于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逃出了那个牢笼。


人活一世,像索科洛夫一样,我们注定会面对许多人生困境。


与其放弃自己,随波逐流,不如摆正心态,积极寻求破局办法,才能找到新的人生出路。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当你穿过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03


回到祖国的索科洛夫第一时间给家里寄去家书,却惊悉妻女早在战争中亡故,唯一幸存的儿子也上了前线。


悲痛之余,他到处寻找儿子阿纳托利。


当得知阿纳托利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在军队身居要职时,索科洛夫喜不自胜。


他开始谋划战后与儿子的安宁日子。在索科洛夫看来,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


然而,当他兴冲冲赶去柏林要和儿子相会时,迎接他的竟是一个噩耗: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阿纳托利牺牲了!


得知消息的索科洛夫变得失魂落魄,他去到部队,参加葬礼。


全程没有留一滴眼泪,因为眼泪早在心里枯竭了。


命运以一种极为残酷的方式浇熄了他生命中所有的希望,剥夺了他一切的幸福,妄图把他逼入绝望之地。


但悲痛不已的索科洛夫,内心始终存有对生活的希冀。


复员后,他选择离开这个痛苦之地,去远方开辟自己的新生活。


索科洛夫抵达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并幸运地在当地谋得了一份司机的职位。

本以为余生将在这份平静而略显孤寂的工作中度过,未曾料到,命运的轨迹已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

每当长途驾驶归来,索科洛夫总爱光顾家附近的餐馆,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满足。

在餐馆的某个角落,连续数日,他注意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人心,深深吸引了索科洛夫的注意。

他主动走近孩子,与之攀谈。孩子名叫万尼亚,父母在战争的硝烟中不幸离世,从此孤身一人,辗转多地,最终流浪至此。

万尼亚的悲惨经历让索科洛夫心生怜悯,他当即决定给这个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收养万尼亚。

为了让万尼亚更快地接纳自己,索科洛夫温柔地告诉他,自己就是他寻找已久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他。

或许是因为万尼亚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太过强烈,他毫不犹豫地相信了索科洛夫的话,兴奋地抱着他,亲吻着,两颗孤独的心在那一刻紧紧相连。

就这样,两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灵魂,在异国他乡相遇,彼此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依靠。

万尼亚的到来,为索科洛夫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色彩。

每当夜深人静,索科洛夫总会忍不住点亮一根火柴,借着微弱的光芒,深情地凝视着万尼亚的睡颜,嘴角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

他为万尼亚准备牛奶、鸡蛋和热菜,原本单调的生活因万尼亚的加入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温情。

在万尼亚的陪伴下,索科洛夫那颗因战争而变得坚硬麻木的心,逐渐变得柔软起来,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有句话这样说:


一个遭受重创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哭泣,只要他还活着,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


索科洛夫在饱尝世间苦难后,还愿意用善良之心去温暖另一个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拯救了一个孤儿即将崩塌的世界,同时也用爱救赎了自己千疮百孔的心。


人生在世,当你不停为自己的痛苦哭泣,痛苦就会一直围绕着你;当你用善意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回报你更多的善意。


04


周国平在《人生不较劲》里写道:


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以支配对待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不可避免的遭遇。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挫折。


面对无法掌控的命运,与其沉溺于对环境的抱怨,不如调整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学会释怀那些人力所不及的定数:


不沉溺于过往的遗憾,坦然接纳那些无法逆转的命运篇章;


不轻易放过每一个机遇,即便身处逆境,也要奋力寻找人生的转机与出路;


不对生活失去希望,心中始终怀揣一颗善良与希望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小说尾声,索科洛夫在运送货物的途中不幸撞上了一头牛,因此被吊销了驾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并未迷失方向,而是选择携带着年幼的万尼亚,再次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他们的故事,在那渐行渐远的背影中缓缓落幕。然而,这并非终结,而是另一段新生活的序章悄然开启。


因此,愿此刻正饱经风霜的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汲取力量,重燃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请坚信,只要心怀信念,奇迹就有可能在下一个转角等待着你。正如那句鼓舞人心的话语所言:


无论生活的苦痛多么可怕,都会被向往幸福的强烈意志、获得幸福的愿望和赢得幸福之后的欢畅所压倒、所征服。


[  中书协理事丁谦自媒体二维码  ]

认知丁谦  聚焦书法  解读行业

交流常识  深度评说  共享经典

【版权声明】

转载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点完“在看

丁谦书法艺术空间
认知丁谦,聚焦书法,解读行业,交流常识,深度评说,共享经典,欢迎你关注丁谦书法艺术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