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宋广玉
漫步于周末的大学校园,不时看到仍有教师在授课。这正是风靡学术圈的“微专业”。继2020年山东大学探索建设面向全校招生的第一批17个微专业以来,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试点办起了微专业。微专业开设的课程数一般是5—8门,时间通常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或者周末,总计学分一般为15—20分。与辅修专业不同,它通常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相应证书。
“微专业”一般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一方面,高校面向社会提供微专业等类别的非学历教育资源,是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作贡献的路径之一;另一方面,微专业的设立由高校主导,设置、管理、运行都比较灵活,是不少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是近年来高校调整专业的一个方向。高校在培育建设新的本科专业之前,可以通过运行微专业打磨骨干课程、锻炼教师团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新专业。从现有情况看,微专业更加紧密关联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特定的新兴交叉领域或前沿方向,比如“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大模型”“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等。种好“微专业”这块“试验田”,高校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需求,在注重应用性的同时,“向宽”“向深”发展,让教师、学生、校企合作等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融入其中,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
考研报名禁用“海马体”照片?不妨给证件照立个标准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2025年考研网上报名系统中,辽宁抚顺报考点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作为准考证照片。中国传媒大学报考点也发布相关公告,明确表示“请勿使用‘海马体’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