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文学】张志坚 ||| 一段河流承载千古文脉

文摘   2024-10-31 16:24   四川  

编者按:一段河流承载千古文脉,你将继续发挥重要的生态和人文价值。你的治理与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未来。共同担当,让母亲河川流不息,永葆生机。



            一段河流承载千古文脉

                    作者●张志坚


在母亲河上,有一段河流,因拥有特殊位置,她一头牵着远古的大禹治水、老子的《道德经》、秦始皇的兵马俑、汉武帝的《秋风辞》、唐玄宗铸就的铁牛馆、宋徽宗的《汾阴二圣配飨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商隐丁忧三年的永乐宫、关汉卿《西厢记》等等,一头牵着今生今世的禹门铁桥、“G5京昆”河津高速桥、G3511公路桥、风陵渡桥,茅津渡桥、洛阳黄河桥,牵着东雷、尊村、夹马口、大禹渡等电灌站,牵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枢纽,牵着史无前例、举世无双启“调水调沙”闸门的小浪底水利枢纽等等,正所谓,千古人世来去匆匆苍茫幻变,山川河流亘古不移赓续春秋。

在枝蔓纵横的文化源头,有部书叫《尚书》,记载了“尧舜禹夏商周”时期原始社会,其中《禹贡》言 “导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所言龙门、华阴、砥柱、孟津,均在这一段河流上,并依旧保留着远古的称谓。  


龙门,又称禹门口,位于河津市西北12公里处,对岸便是陕西的韩城市,汹涌奔腾的黄河水,途径此口门,被两岸悬崖峭壁猛然收束,宽仅八十余米,这便是禹治水时的“极功”之地,曾在禹门口庙宇建筑群中,建有“极功殿”。

华阴,即五岳华山脚下的华阴,今为华阴市,隶属渭南市管辖,东起古潼关,正是老子留下《道德经》的地方。

砥柱,即“砥柱中流”处,因地势险要,水流湍急,船行至此异常凶险,俗有“人门神门鬼门”之传说,如今则屈尊于 “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枢纽大坝背后。

孟津,隶属洛阳市所辖,洛阳在史上有十三朝古都之盛誉,而当今举世闻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就诞生在这里。

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若是再上古,还有西侯度文化、匼河文化、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等等,若是屈指人物,还有伯夷叔齐、王绩、王勃、柳宗元、司空图等等。

但如此横空一掠,我们便会知道,这一段河流,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与黄河长相厮守,相互依存的历史模块,是民族根脉、河流根脉的集圣地,古往今来,到这里膜拜朝圣的后裔们,更是四面八方,生生不息,往复不绝。

水润大地,滋养人间,河流川脉是人类赖以栖息与发展的地域。

但每逢黄河洪水来临,亦如猛虎出笼,漫溢狂奔,惟有筑堤修坝,团结抗洪,方可发展图强,使得两岸生灵源远流长,蜿蜒不断。

正如史学家所说,一部治河史,就是民族的发展史。

每逢忆及河上的历史,忆及我亲历亲见的治河事业的发展,我便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今生今世国家与民族的日新月异,兴旺发达,为水利事业的突飞猛进,蒸蒸日上而骄傲与自豪!


国人知道,禹治水成功,推动和加速了古文明的快速发展,在 “四书五经”中,处处留下了河的身影,留下了先祖与大自然、与洪水争斗的片段场景;知道 “禹贡河”流过1600余年后,河槽因泥沙淤积,在下游频繁决口改道,截止“清咸丰1855年”离我们最近一次改道,河在25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了1590次决口,可谓“三年两决口”。

在《史书.河渠书》记载,西汉武帝亲临黄河堵塞“瓠子”,东汉明帝任王景治河,令后世安宁了800余年;北宋留守杜充,以水代兵,造成天下“江河淮济四渎,剩有二渎”,使得黄河在江南汇入黄海700余年。

凡此种种,明朝黄河依旧横行漫溢,四次出任治河大臣的潘季驯,总结出“以斗计之,沙居其六”“以水治水、以沙攻沙”等一系列新的认识与方略;到清朝,康熙帝将“漕运与河事”悬于议事大厅,六次南巡次次过问,但河至其后裔“咸丰年间”仍是改道。一直到民国,河仍无宁日,决口愈加频繁,1933年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的治河机构,首位走马上任者李仪祉先生,第一次把治河的眼光与思维伸向了中游的多泥沙区,终因内外忧患,国力不达而辞职。

其后,黄河依旧在“三年两决口”的怪圈中逗留。

自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诞生治河机构开始,“人民治河”以特殊的方式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引来了翻天覆地的河时代,经过70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与治理,结束了“三年两决口”的历史,为两岸民众引来了幸福与安康。

由于世人的眼睛多半都高度关注着下游,盯着下游的决口与改道,处在中游的这一段河道,往往被一带而过,其实它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笔者有幸,在这一段河流忙碌38年,去年恰在70周岁时,再一次来到了这一段河流,遥思远古,回忆人生,深深膜拜这一段河流,膜拜这块民族文化与河流文化同生厚积的圣地!

在这一段河流,来自禹门口的洪流,接纳了渭河、汾河、涑水河,在历史上同样发生了无数次的洪水灾害,两岸民众依旧饱受巨大伤害与财产损失,最典型的当属河津城的迁移,汉武帝写《秋风辞》处“秋风楼”的三次后退搬迁,唐建制的河中府地——蒲州老城消失于滩涂之中,宋真宗撰写的《汾阴二圣配享铭》五通碑刻塌落于河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便出自这里,最宽处达19公里,除大水来临,偶有刷直、甚至“揭河底”之奇观外,通常在洪水降落过程中,便会产生河东河西频繁摇摆不定的形态。

河的摆动,带来了滩地的不稳定,别小看滩地,河流那随意的划拉,可不是几亩几分地,而是成千上万亩,甚至数万亩、数十万亩滩地,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沙滩地在两岸农人眼里,那便是财富与经济来源,是一家人得以生活生存的基础。

于是,河的摆动,常常带来滩地归属变化,带来的争抢滩地的事件发生,严重时会持械出手,甚至一村一镇群体对峙相斗,在匼河滩、蒲州滩、鸡心滩等,志书有着明确的记载。

直到新中国初期,农人争抢滩地,依然存在,随着政府职能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快争抢滩地演变出新的形态,在 “晋陕”两岸,出现政府投资、各自兴建护岸护滩工程,继而因为滩地利益的诱惑,相互挑流,可谓不自觉的升级版劳民伤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 “流域机构统一治河思想”的指导下,国务院下达文件成立“晋陕治河机构”,从这一年起,开始了统一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兴建两岸工程,才逐步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得到了收敛与改善,如今的滩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花果飘香,给两岸农人带来了无尽的安乐与幸福。    

也许,这段河流岸边的鹳雀楼,因王之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闻名天下,世人皆知。

也许,“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因关汉卿《西厢记》剧的传播,家喻户晓,为世人熟知。

但就在鹳雀楼与“莺莺塔”数里之间,一座新时代的“铁牛馆”诞生,在游客眼里那便是唐代遗迹,在治河人眼里,则一段多泥沙河流治理中的佳话。


铁牛诞生于唐开元十二年,由玄宗李隆基下令铸就,两岸各为四尊,原本有两大功能,一是作桥墩,拴铁链铺木板,替代传统木船摆渡,成为最早最为靓丽的交通要道,莫说当时两岸民众的喜庆与便利,连其后宋真宗皇帝于“大中祥符四年”也来到这里,走上桥梁欣赏观望,写下赞叹不已的诗句。二是镇河,说是牛在五行中属土,代表忠厚、仁慈与诚信,可镇河妖,降洪魔,保平安。

但铁牛终究斗不过黄土高原源源不断的泥沙,对付不了年复一年的洪水冲刷坍塌,到北宋后,一次洪峰暴涨,不仅冲断铁索桥梁,连潼关一侧的四尊铁牛也被拉入河中,后由僧人——怀柄,“以船沉沙”巧妙打捞出三尊,剩有一尊因入泥过深,未能面世。

从此,蒲州一侧的四尊铁牛也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到乾隆十七年(1752),状元郎周景柱到蒲州府任知府,修《蒲州府志》写下《开元铁牛铭》,至建国初期,铁牛已经消失无迹,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铁牛才被勘察挖掘重建日光;其间漫长的 237年中,铁牛正是被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一点点的埋葬于沙滩之下。

可以说,铁牛从诞生到埋葬的故事,与开封铁塔曾经变矮的故事一样,它们共同用铁的身躯见证了黄河泥沙的危害,揭示了河流滩涂的演变过程与决口改道的根源所在,促进了人们对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保护的持之以恒与坚持不懈,如今满布黄土高原的拦泥库、拦泥坝、丛林植被等等,亦有着它们亘古的警示效应!    

在孟津至潼关峡谷间,不仅有潼关水文站的洪水记载,还有《平陆县志》民谣记载:“道光二十三,洪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带走万锦滩”的悲剧发生。这里也曾经是唐朝时期的漕运河道,由于水流湍急,每逢过船都会十分凶险,为了漕运的平安,多次对砥柱与岩石进行开凿扩展。建国后,由于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兴建与诞生,使得这一段河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坝横身两岸,天堑成就通途,高峡平湖碧绿,反转河流婀娜风姿,成就新中国河上千古辉煌功业。

尤其小浪底枢纽的建成,连手三门峡、陆浑、故县数座水库,开启“调水调沙”的闸门,改写了千古黄河河道的演变历史,谱写出人类在多泥沙河流上的崭新篇章!    


癸卯年五月十六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去西安的途中,正是从这一段河流经过,他在位居河东的运城市观看了博物馆、盐池,这里曾是“夏都安邑”所在地,盐湖具有4600年的开采史,该市也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总书记在继河南郑州会议之后,在这里再一次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当下,一条被称作晋地“一号公路”的沿河工程,在平陆茅津渡顺延三门峡库区护岸工程,携手风陵渡护岸工程,蒲州城西控导工程、铁牛馆、鹳雀楼与韩阳、舜帝、夹马口工程,携手傅作义故里安昌的屈村、北赵工程,携手秋风楼下的庙前工程、西范工程,禹门口清涧湾、大裹头工程,然后上行壶口、碛口、天桥、河曲保德偏关万家寨,成一条黄河旅游千里风景线,正可谓:
千古不更河川道,蜿蜒娇娆装新貌。
携来天宫往圣至,高歌笑语冲九霄。                                       

二〇二四年甲辰燕地明墙根下



作者简介

张志坚,女,现年70周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退休前,任黄委会山西局水利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红学会员。曾出版《感动黄河》诗集、《河图》连续剧本。《百年黄河之子》散文集,与《另说红楼》《红楼梦真相揭秘》和《另解红楼梦》著作。近期创作长篇纪事文学《幸福黄河序章》,已交付“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相如文学】总第6260期




总   编:成金洺

编   委:兰光武    亓新恒    赵   龙

          熊家林    邹天晴    江   标

          何有维    袁秀羽    李金辉

顾   问:戚文春    周孝全    刘玉清






投稿须知:本平台始终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三百。稿酬十元以下归平台,十元以上八成归作者,自文章刊发一月后发放。投稿微信18200269616与电话同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相如文学
本平台始终坚持正能量,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要求原创首发,大力宣传真善美,体裁不限。愿与所有文学爱好者为伍,欢迎广大创作者积极投稿和组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