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向来是心梗的“活跃季”。凛冽寒风中,血管仿佛也被冻得“瑟瑟发抖”,稍不留意,心梗这一“夺命杀手”就可能悄然来袭。了解那些潜藏着巨大风险的心梗高危时刻,筑起坚固防线,是守护生命健康的关键之举。
清晨起床时,便是第一道“险关”。经过一夜睡眠,身体水分散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放缓,血管在晨起的血压“晨峰”冲击下,负担陡然加重。
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本就欠佳,当从温暖被窝猛地起身,身体迅速适应直立状态,心脏需强力泵血,很容易让血管不堪重负,引发心梗风险。此时,切莫心急,不妨在床上稍作伸展、活动脚踝手腕,给身体缓冲时间,再缓慢坐起、站起,平稳开启新一天。
寒冷外出时段紧随其后。冬季户外低温,皮肤血管遇冷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随之上升,心脏需加倍用力维持血液循环。在出门赶公交、骑车迎风前行,或是清晨遛弯未做好保暖时,心脏都在“负重前行”。厚棉衣、围巾、帽子务必穿戴严实,护住头颈、前胸后背,抵御寒冷侵袭,减轻心脏“抗压”压力。
情绪过激瞬间也极为凶险。争吵时面红耳赤、愤怒到血压飙升,或是大悲大喜、焦虑紧张难以自持,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大量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致使心跳急剧加快、血压蹿高,脆弱血管壁在强冲击下,粥样硬化斑块易破裂、形成血栓堵塞冠脉血管,诱发心梗。日常需修炼心境平和,遇烦心事深呼吸、默数数字冷静情绪,给心脏“降降温”。
用力排便时刻常被忽视。冬季蔬果进食相对少,膳食纤维缺乏致便秘高发,人们用力屏气排便时,腹压骤升,心脏回心血量受阻,同时血压急剧上升,冠脉血流受影响,心梗便可能一触即发。多吃果蔬、粗粮,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借助开塞露等辅助,避免过度用力,守护肠道与心脏“双重健康”。
大餐之后同样暗藏危机。冬季美食诱人,火锅、炖肉等高脂高热量餐食常摆满桌,一顿饱餐下肚,血脂短时间飙升,血液黏稠如同“浆糊”,血小板易聚集形成血栓,且胃部饱胀需大量血液供消化,心脏“供血”“用血”失衡,增加心梗风险。饮食节制、荤素搭配、细嚼慢咽,才是健康之道。
洗澡不当之时不容小觑。在水温过高、浴室封闭闷热环境中,皮肤血管扩张,心脑供血相对减少,长时间泡澡易使人头晕乏力,若本身心血管脆弱,就易引发意外。水温调至 37 - 40℃适宜,洗澡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内,保持浴室通风良好,为心脏“安全护航”。
剧烈运动途中也藏隐患。冬季户外锻炼,有人为求“强身健体”过度运动,跑步、打球过于激烈,心脏短时间负荷过大,超出承受极限,冠脉痉挛、心肌缺血接踵而至。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让心脏在舒适节奏中律动。
熬夜加班之际,心脏也在“抗议”。冬季本就夜长昼短,身体需更多休息,可熬夜时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压波动、心脏节律失常,长期积累下,心肌损伤、心梗风险攀升。规律作息、早睡早起,莫用健康换工作进度。
久泡温泉过程需谨慎对待。温泉虽暖,却易让外周血管扩张过度,血液大量“滞留”体表,冠脉缺血引发心梗。浸泡时间别超 15 分钟,适时起身休息、补充水分,维持血液循环稳定。
感冒发热期间更要警惕。冬季流感高发,患病时身体应激,炎症因子活跃,影响心脏正常功能,尤其有心血管基础病者,感染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梗。及时治疗、多休息、遵医嘱,守护心脏度过“生病关卡”。
冬季心梗高危时刻如“暗雷”遍布日常,从起居到饮食、从情绪到活动,处处留意细节,改变不良习惯,做好保暖、管控情绪、科学生活,方能在寒冬为心脏披上“防护服”,有效防范心梗、紧握生命“主动权”,安稳度过凛冬,迎接每一个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