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父母,都在野性养娃”

情感   2024-10-30 12:02   四川  


很喜欢教育专家尹建莉的一句话:“生命不害怕艰苦,只害怕淤堵。”


言下之意,是说每个生命的成长和发育,都有其规律。


对一个孩子而言,最好的肥料就是父母的信任和放手。


那些真正厉害的父母,都在野性养娃。


他们允许孩子做自己,也允许孩子去玩、去野,去闯荡未知的世界,去体验生活的多样性。


哪怕孩子因此走一些弯路,甚至不小心摔一跤,亦是一次珍贵的经历。




博主@杨小米是个“野性养娃”的妈妈。


儿子球球蹒跚学步时,她就经常带球球去草地上爬,探索自然环境。


哪怕家里长辈撇嘴反对,觉得这样不卫生,会把衣服弄脏,孩子也可能会着凉,可杨小米依旧我行我素。


在她看来,爬行能锻炼孩子的平衡感,还能提升手眼协调力。


衣服就算脏了,也没事。回家往洗衣机里一丢,只要给孩子勤洗手就行。


当然,孩子也可能因为感染病毒而生病,可在那个当下,杨小米并不想因此制止孩子,让孩子失去玩耍的乐趣。


后来,球球学会走路了。杨小米更是会保证每天4-6小时的户外时间,早教课也只保留了体能相关的。



因为学过心理学,杨小米制定的带娃原则,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不限制孩子,鼓励孩子进行自由自在地尝试万事万物。


这样的做法,看似和传统教育模式相悖,实际上更尊重孩子的天性。


野,是孩子的天性。


父母要做的,不是打着爱的幌子,用条条框框限制孩子,而应该鼓励孩子展现真实的自我,释放生命中的原始活力。


很喜欢《林间最后的小孩》中写的一句话:


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偷走孩子们的时光,而是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如果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那样,在呵护中长大,注定难以抵御风雨。


反之,如果父母敢于放手让孩子去撒野,在自然中奔跑充电,这样的孩子往往长得更茁壮、更有活力,身上自带野性之美。


要知道,人类生来就是自然的野孩子,而不是钢筋混泥土里的工具人。




在电影《小王子》中,有个情节戳中了无数父母的心。


影片中的妈妈为了女儿能上个好学校,专门搬到了离学校近的郊区。哪怕费用高昂,也在所不辞。


从小,这位妈妈就给女儿制定了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


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妈妈要求女儿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按照既定时间表来。甚至就连吃苹果,也要限定时间。


就连每年的生日礼物,妈妈也都送女儿学习物品,而不问问女儿到底喜欢什么。



刚开始,女儿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可时间久了,难免有些厌倦,只想逃离这个家。


后来,当妈妈再次劝女儿要努力时,女儿坦言:“你很快就会变得和爸爸一样,每天工作,然后就消失了。”


妈妈鼓励她:“你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大人。”


女儿却很清醒地说:“那是你想要我过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铺好未来所有的路,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应对世事刁难。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特质、兴趣和梦想。



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言:


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


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处处束缚着孩子,限制着孩子,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开心。


适当放手,野性养娃,让孩子自由生长,反而能让孩子发展自己的潜能,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和坚强。




朋友@绿泥泥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妈妈。


儿子糖豆3岁时,她没有像身边的父母那样鸡娃,而是带着糖豆去全国旅居了9个月。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绿泥泥发现在熟悉的城市,早已玩无可玩,每到周末就发愁去哪遛娃。


家附近的商场,喂个兔子就要一百多块钱,也没有新鲜感。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么小的小孩,旅行能记住什么,路上太折腾了。


可绿泥泥体验下来却发现,让孩子走出家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潜能。



糖豆是个高需求宝宝,在家时动不动就掉眼泪。


现在出门在外,糖豆见的人多了,胆子也大起来了,能和所有遇到的路人、服务员、小朋友交流聊天。


因为经常换房子换城市,糖豆的自主性非常强,平时自己就能穿戴整齐收拾书包,在高铁上不哭不闹。


在旅居过程中,糖豆看过蚂蚁搬家、蜗牛爬行、燕子喂食,天性在野外得到极大释放。


和同龄人相比,糖豆身上有种蓬勃的生命力,看起来活力满满。


现在有太多小孩,因为学习压力大,经常使用电子产品,失去了跟自然的联系,整个人都萎靡不振。



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理论:


人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否则就会生病。


怎么表达攻击性呢?要么是在竞技场上博弈,要么是在野外释放。


有些懂事乖巧的孩子,小时候内心情绪被压抑,长大后可能在某个契机,就会出现迟到的叛逆期。


因此,父母与其过度保护孩子,不然让孩子趁早接触到更大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帮孩子建立强大的内核。




养娃之路漫漫,非常考验父母的心力。


所谓野性养娃,不是说对孩子放任自流,也不是不管不问,而是既能给孩子成长空间,又能为孩子托底。


身为父母,具体该如何做呢?


第一,多带孩子亲近自然


平时有空时,可以多带孩子走到户外,接触大自然,比如打球、跳绳、放风筝、抱树等。


在跟自然的互动中,孩子注意力会更集中。


奥克兰大学针对“幼儿和自然的连结”,调查了来自493个家庭中2~5岁的孩子。


结果显示,亲近自然的孩子,更能表现出分享、合作、关心、助人等行为,多动、情感和行为障碍也更少。



第二,引导孩子打开感官


现在很多孩子的业余时间,被辅导班填满,对生活的感知力渐渐下降。


父母可以在日常互动中,帮孩子打开感官, 即通过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来让孩子捕捉生活的美好。


比如在公园里,当孩子看到陌生的花儿时,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答案,而要引导孩子关注:它长什么样子?花纹是什么形状?


这样的观察和接触,有利于孩子打开感觉的开关,从而不断与其他生命相遇、相识。



第三,帮助孩子撕掉标签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


比如女孩子不要太调皮、好孩子不能爬树、男孩不可以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形成一些刻板印象。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自我设限。


父母要学着撕掉自己的性别标签,比如爸爸多做家务,妈妈不限制孩子对玩具和衣服的选择等。


引导孩子保持对世界的野性,勇敢做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




野性养娃的背后,蕴藏着父母深沉的爱。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它需要父母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与此同时,父母还需要把更多选择权让渡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周末去哪玩等。


其实,只要没危险,且不违反法规,父母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试错。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积攒足够多的养分,活出真正的自我。


作者简介:作者十点签约作者,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END

小楼微信163078找我


“前夫为了复婚,天天纠缠,不惜与我同归于尽”


“40岁离婚后,我谈了超甜的恋爱,直到业主群有人发了一张照片…”


“我爸患癌后,老公突然变成了好爸爸,得知真相的我还是跟他分开了”


感恩阅读,关注我们,每天看故事吧

小楼写故事
原创故事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