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讲座,主题是“为什么脱单这么难”。后来,讲座视频发到网上,播放量迅速突破一百万。毫无疑问,这个话题很能戳中年轻人的内心,他们希望从中获得帮助。
这给了我很大鼓励。之后每一年,我都会做一期视频,讲述与脱单相关的话题,包括怎么主动、如何表白等。
在众多留言中,有人开心分享,说自己已经顺利脱单;也有人困惑提问,为何自己还在脱单路上艰难前行。在我看来,脱单难并非个人原因,比如某些方面有缺陷、某些能力不足等,而是社会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客观上造成了今天的恋爱比以前难得多。
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个被量化指标所衡量的婚恋市场,使得爱情的发生变得很艰难。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先分享下我当年脱单的经历。28年前,我先生向我表白。我觉得,他是我当时遇见的所有男生中最帅的那个,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谁知,宿舍的姐妹们知道后立刻给我上起了课:“哎呀,你要矜持一点儿。人家一向你表白,你就同意了,多掉价啊!”我说:“据我所知,有好几个姑娘在暗恋他。我要是不答应,到时候被抢了,怎么办?”实际上,我先生虽然长相不错,但他当时完全不知道身边有人喜欢自己。好不容易有人愿意接受自己,他特别高兴。直到我俩关系非常稳定后,我才告诉他实情,并补充道:“可惜,你已经在跟我谈恋爱了。”那时候,信息不对称,除了少数出类拔萃的人知道自己有很多人喜欢外,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婚恋市场上的地位如何。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个以前没有的“婚恋市场”,每个人在这个婚恋市场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受欢迎程度。那么,怎么让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又如何在人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人呢?答案是贴标签,立人设。在相亲网站或社交网站上,人们会发布自己的照片,描述自己的长相,同时贴很多标签。比如“本人面容姣好,985 毕业,在大厂工作,性格活泼,爱好广泛……”在这里,每个人的自我都被这些具象的标签给量化了。同样地,我们也看到一些男生和女生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学识渊博,为人风趣……每个人都是丰富、多面的,我们不应该被标签所捆绑,更不应该据此轻易给人下结论。有科技加持,我们可以从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中选择恋爱对象。看起来,选择变多了,实际却变少了,我们对恋爱有了更多量化的标准。比如985要配985,有房的男生要配有车的女生,等等。量化条件一旦产生,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要求双方必须是匹配的。否则,不是我觉得不合适,就是你觉得不适合,更有甚者会觉得自己吃亏了。结果,有人觉得别人都配不上自己,变得很自负;有人则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变得很自卑。当脑海里充满对条件的衡量和算计,充满自卑或自负,爱情会变得非常理性。我们很难对具体的人产生好奇,也就很难喜欢上一个人。爱情之所以跟别的感情不一样,就在于它有一个感性的开始。我们常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做社会学爱情研究时,我发现,关于怎么经营爱情,我们有很多具体方法和理性思考。但是,我们永远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爱情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我怎么做才能让对方爱上我。怎么办?我们需要打开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力,打开对具体人的好奇心。脱单的第一步不是马上跟别人谈恋爱,而是先交友。我们要学会看到具体的人。看见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去思考他是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是不是本地户口。一思考这些,感性脑就被压抑了。放下所谓的标准,抛开繁杂的标签,走过去靠近他,感受自己的感受:我愿不愿意靠近他,和他说话舒不舒服……对这个人保持好奇:他为什么会有那么传统的观念?他的父母是怎样的?……通过接触,你会发现,虽然这个人各方面条件都不怎么样,但跟他聊天很有收获,我愿意靠近他;或者这个人条件很好,但和他在一起,我感觉不舒服。这种感觉很重要,不要轻易放弃。它可能是爱情的萌芽,也可能是另觅良缘的信号。终于确定了恋爱关系,你会发现,维系感情也不容易。有些人感情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已经在社交软件上来来回回聊了,这一聊就容易陷入依赖文字沟通的文本之爱。当手上有一个时刻可以联系的通讯工具,爱情被要求必须24小时在线。有人要求对方秒回,否则就是不在乎、不够爱。有很多朋友跟我抱怨:“你看,我给他发信息了,他都不回。他是不是不爱我了?”有人要求对话必须一句接着一句,对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身心疲惫;还有人要求对方早请示、晚请安,像被监控了一般……回到二十多年前我那时候的恋爱。我跟先生天天黏在一起,在学校都出名了。事实上,我们无非是吃中饭时一起去食堂,吃完饭一起去图书馆自习,自习结束后在校园里逛一逛。大多数时间,我们上不同的课,做不同的事。在一起时,聊聊各自的见闻、感受;分开后,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各自有一定空间,恋爱才会谈得更轻松。看不到真实的人,我们很容易胡思乱想。我遇到过一个个案。她说自己发了很长一段话,对方却只回了一个“哦”。她觉得他对自己没兴趣,很伤心。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未必。对方可能是不熟悉她讲的这件事,也可能是不擅长回应。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现实生活里,会怎么样呢?虽然对方说的是“哦”,但因为面对面坐着,你能感受到他的身体在倾听,他依然是跟你在一起的。如此一来,谈话还能继续。但在文本恋爱里,话题到此就结束了。因为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不知道对方的语气,我们很容易有许多想象。而大脑惯常脑补不好的东西,有一点儿不舒服就会被无限放大。但是,如果两个人坐在一起聊天,故事的发展可能会是另一个走向。结合说话的语境、对方的表情,你会发现,这也许只是个玩笑,也许其中带着对女性的欣赏。即使这句话让我们有些不舒服,但很快就会过去,因为下面的话马上出来了。比如,男生说:“我觉得,女生洗衣服洗得比男生干净多了。”女生听到后会自然而然地问一句:“你为什么这么说啊?”“你看我就洗不干净。”大家顺着聊下去了。文本之爱沟通很难,分手却很容易。以前分手,大家至少会见一面,当面说清楚为什么分手。在谈的过程中,可能一方舍不得,可能误会解开了,感情也许就被挽救了。现在网上分手方便多了,有人可能会发信息解释下,有人直接把对方拉黑。你会发现,网上直接说分手比当面说分手容易得多。不管是量化之爱还是文本之爱,都揭示了一个现实:我们有太多量化思考,太过于依赖现代化工具,异化了内心最本真的追求,比如对爱的本能反应、面对面的真实体验都被剥夺了。所以,我非常鼓励大家到具象的场景里体验爱情的甜美。多跟人接触,多去体会对方实实在在的心意。一起创造共同的经历,深入了解彼此的经历。哪怕是一起走走路,都会创造出很多共同话题。比如:“这个地方的店铺又换了。”“这里新增了一座桥……”当然,时代在进步,完全脱离现代化工具也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降低期望值。比如我跟先生约好,每天他开车去上班的时间跟我聊天;我告诉他:“我给你留言,你不需要马上回,24小时之内回就好。”我们还要用好现代化工具。比如不能见面的时候,我和先生会尽可能选择视频通话。如果遇到问题,能见面最好;不能的话,最好视频沟通。通过他的眼睛,我能看到,他眼里是有我的。除了互联网时代的量化之爱、文本之爱,还有一个普遍存在或者说一直存在的问题,也让爱情变得很艰难。在研究中,我发现,脱单有问题,常常是因为生命里有一个关口卡住了。我所讲授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也好,制作的婚恋视频也好,解决的只是感情里的问题。但是,亲密关系涉及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生命经历、个人性格、原生家庭等带来的各种坎儿。很多人告诉我要脱单,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根本不相信今天还存在好的亲密关系。比如有人告诉我:“我爸妈的感情特别糟糕,所以,我不相信爱情的存在。”当你不相信爱情存在的时候,爱情要发生就会变得非常艰难。虽然有坎儿,但能够觉察到问题所在,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然而,现实是,很多人无法找到自己卡在哪儿了。有个男孩一直无法恋爱,因为他觉得自己太胖了。在他看来,只有自己足够瘦,才会有人爱他。“现在我还不够瘦、不够好,爱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别人也不可能爱上我。”可是,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可能他就是这种体质,很难瘦下来;可能他已经很瘦了,但坚持认为自己不够瘦。不管是哪一种,内核都是对自己不自信,整个人散发出来的信息是我不够好,你不要来靠近我。我经常讲,很多人爱你不是因为你是完美的,而是因为他能在你身上看到自己的价值。比如你很马虎,他因为能够帮助你而觉得很有成就感。所以,他是因为你马虎而爱你,不是因为你把马虎的问题改掉了才爱你。见男孩受困于此,大家纷纷给他出主意。有人说:“我觉得,你确实得再瘦一点儿,这样会更招桃花。”这种建议无疑会加剧男孩想要变瘦的想法。还有人说:“我觉得你已经很瘦了,不用再减肥了。”本意是想鼓励他,但因为没有权威性,无法得到男孩的认同,他依然觉得自己不够瘦、不够好。正所谓当局者迷,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发现生命的卡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做线下工作坊。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帮助大家找到并打通生命关卡的力量。虽然课程、直播等能够帮助不少人,但毕竟相隔甚远。只有看到具体的人,了解他的生命故事,我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有个女孩进入恋爱的速度很快,但很难有进一步发展。因为一有身体接触,她就会特别抗拒。她来找我,我们聊了很多她过去的经历、她当时的感受等,一起探寻她到底卡在了哪儿。沟通后,我发现,女孩的妈妈一直在给她灌输一个观念:女生要洁身自好,不能让男生碰你。这让她觉得,自己一旦被男生碰触身体就脏了,并坚信没有一个男人值得她破坏自己的纯洁性。我问她:“对方要优秀到什么程度,你才能接受呢?”她说:“我一定要确定他爱的是我这个人,而不是我的身体,并且一辈子爱我。”然而,在恋爱早期,大多数男孩都会觉得:“如果这个女孩拒绝跟我亲密,她就是不爱我。”男孩的离开恰恰佐证了女孩的信念:“你看,我不同意发生亲密关系他就走了,他根本不爱我。”后来,我和女孩详细聊了她过往的经历、信念的形成、关于身体脏和干净的态度、对于纯洁的定义、如何打破不合理信念等。这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梳理和尝试,女孩终于迈过了这道坎儿,爱情之路逐渐顺畅起来。希望年轻人多多创造线下交流的机会,进入具象的场景,看见具体的人,遇见真正的爱情。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婚姻与家庭》杂志出品。(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