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共生形态 摄影:邹锋翰@4U STUDIO
大湾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对人居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和对城市文化的重塑,五层的空间构成是一个城市未来生态的缩影。共生形态以工业社会的逻辑去认知都市社会,试图将都市问题还原为工业问题。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城市,不仅是现实的社会结构,更是人类生活品质的锚点。
以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规划三十一点》为肇始,我们一直沿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理论框架,以工业社会的逻辑去认知都市社会,试图将都市问题还原为工业问题。于是,城市中的生活、生产和教育等区域被设置得界限分明,刻意划分为相对孤立的板块,这最终造就了城市的疏离——人们住在某处,却似乎从未真正属于那里……
聚集融合
城市小板块的生长能力对区域健康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湾区的建设恰好为此提供了独特的基因。
越秀地产南沙庆盛项目以便利的交通为基础,将住宅、高校和产业园区规划无缝衔接,大盘逻辑也应运而生。五层多功能综合体以垂直街区的概念布局,共生形态的设计在社区生态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聚集与融合”是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通过空间的优化和功能的整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区活力的提升。在该商业体中,这种聚集与融合体现在多个层面:
知识与技能的聚集——面对毗邻的港科大,商业体结合会议交流、沙龙等功能,使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紧密联系,形成知识创新高地,促成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技术创新的实现。
社区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人们能够共享资源,增强了社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这种融合有助于形成一种共同的社区文化和认同感。
经济活力的聚焦——产业园区的引入不仅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创业投资。这种经济聚集效应提升了商业体的投资价值,为整个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动态交织
建筑作为一种物理构成,是连接商业、教育和产业的活跃媒介。动态交织的流线形成一个互动性强、功能多样的环境,它是实现聚集与融合的关键。
在首层至三层的空间当中,公共空间的配置鼓励开放性和灵活性,促进社群自然交流和互动。通过设计灵活的共享工作空间和多功能设施,支持不同背景的产业体和个人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项目所在地毗邻港科大,自然融入的高等教育资源不仅为商业环境注入了活力和创新的思维,也让年轻人可以直接与经济社会前沿保持交流。生活、校园和商业资源的交织派生出独特的产学研模式,形成内循环,为社群带来了持续更新的动力。
社会学常强调,空间不仅是社会结构的反映,更是塑造社会关系的工具。从沙龙、路演中心到产业展区、放映厅。共享,意味着场所应用的民主化和信息与资源的快速流通,也意味着更多自由蜕变的可能。
多元核心
当社区的多元性被建立起来的时候,能够激发人们更丰富的行为,“场所”由此产生。
这种多元性体现为功能多样性、文化多维度和包容的社区环境。在生活消费为主的四层和五层,相比产业办公为导向的功能空间,这里拥有更为灵活而生动的氛围。以多元为内核,餐饮店与买手店、艺术展厅与休憩空间的多业态交融中容纳了极富创意、差异化的社群。
多功能长廊以大跨度弧形将空间流线与城市景观双向结合,廊道的建筑形式也将湾区城市与水的密切关系潜移默化地呈现。
开放自由的空间对话中,英国艺术家Rob Pepper 的装置画轻巧切入城市艺术的当代语义,让人从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媒体中抽离。标志性的高明度色彩及玻璃重叠,与环境生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大湾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对人居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和对城市文化的重塑,五层的空间构成是一个城市未来生态的缩影。
空间流线的立体重叠,让多层次、多功能的商业布局成为磁场,在对城市未来可能路径的探索中形成一个了开放的良性循环——联结、互动、交融、实现。
室内设计:广州共生形态设计
设计总监:彭征
主案设计:谢泽坤、夏声悦
设计团队:谢紫山、郑瑾萱、叶子荣
项目业主:越秀商管公司、越秀地产湾区公司
项目地点:广东 广州
设计时间:2023年6月
竣工时间:2024年2月
设计面积:5370㎡
项目摄影:邹锋翰@4U STUDIO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拥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的核心团队由知名设计师彭征先生以及一百多名职业设计师组成,设计业务涵盖酒店、商业、地产、办公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建筑、室内以及软装陈设的一体化设计服务。“共生形态”屡获国际设计大奖,包括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连续六年蝉联美国室内设计杂志Best of Year Awards金奖、英国第25届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得主暨年鉴封面作品得主、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香港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2022 WIN Awards 英国《世界室内新闻》杂志大奖金奖。
“共生形态”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设计团队,我们的名字就决定了我们的包容性,同时,我们也感兴趣“共生形态”这一词组的所有内涵。在当今发展中的中国,大规模、巨量、高速的建设状态鼓励社会性的设计实践,对于设计师来说,拥有的机会不但是设计一件作品去影响和改变生活,更是致力于当代中国面貌的成形过程,这是对“共生形态”设计团队,对中国的类似工作的最终挑战。
版权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共生形态授权发表
热点阅读:
莫兰迪的色彩游戏,时代中国·TIC幼儿园
以风格撬动情绪,鼎鼎香·港式火锅
超验之形,ANGLE集团办公及总部展厅
遗产复兴:保护与更新的融合,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项目投稿:583496822@qq.com
商务合作:sally_nice@126.com
↓↓↓也想出现在这里,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