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镇沅发布
隆冬时节,云岭大地绿水青山,高品质农产品远销各地,乡村旅游热闹红火,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年,省财政将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省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王椿元表示,要优化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强化一般公共预算投入,运用基金、贴息、担保、保险等政策工具,加大涉农资金注资力度,支持省农担公司与各地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加大审计等发现问题资金扣减及资金管理成效突出奖励力度,强化资金监管和绩效激励奖惩。全力以赴守底线促振兴,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两个重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和地力提升,保障粮食安全;支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专项治理,夯实农民转移性收入基础。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要改善人居环境,建好美丽乡村。”省政协委员、临沧市政协副主席李彪认为,农村垃圾治理既是落实“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又是做好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要聚焦建立推动农村垃圾治理机制,按照“农户+村民小组+企业+行政村”的模式,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有偿收集、转运和处理,减少面源污染。
“作为一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我一直很关注‘三农’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农业发展的可喜成绩,也给出了如何促农增收、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答案,让我备受鼓舞。”省政协委员、曲靖市沾益区龙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美桃表示,要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小微经济、休闲经济、地域特色旅游、特色产业等发展模式,激发村级集体经济的潜力和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落实“三个一律”要求,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联农带农常态长效机制。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打好“产业牌”,可以有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袁媛表示,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当前,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农文旅产业融合等为家门口就业奠定了基础。从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来看,要着力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创造非农就业岗位增岗增收。当前及相当一段时期,规模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乡村旅游、乡村传统手工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农业农村领域就业,仍是我省农村劳动力最大、最有韧性的“蓄水池”。
产业旺则乡村兴。省政协委员、云南省福建总商会会长谢树枝表示,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资金投入、项目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同时,推动产业升级,结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省政协委员、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表示,要培育出更多“小精强”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真正叫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要从资源整合、产业帮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省政协委员、昆明克林轻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长战表示,通过组织企业与乡村结对帮扶,将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引入乡村,为乡村带来先进技术,帮农产品对接销路。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省人大代表、西双版纳曼列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玉的么表示,我省橡胶产量大、品质出色,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中,希望培引更多新型经营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打造橡胶全产业链,强化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支撑。同时,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加力政策扶持、落实“三个一律”要求,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王继华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成为关键力量。
“我省提出要把农业当作‘芯片产业’来打造,作为企业要积极抓住机遇,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乡村振兴。”省政协委员、云南锦苑花卉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曹荣根表示,花卉产业要实现“全省一盘棋、全国一张网”的发展格局,迅速占领产业制高点,提高自有知识产权品种的比例,以企业为主体,与大专院校合作形成新型研发主体,进行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培养。要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新型研发主体实现智慧农业技术集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省人大代表、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善从锐表示,希望更加注重理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保障技术、资金等要素上下贯通,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激励引导政策落地细则,更好地调动基层科研人员、农技人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风吹田野,奋楫再出发。一项项务实举措,将让乡村振兴动能更加澎湃。踏着春天的脚步,全省上下砥砺深耕、履践致远,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当前,城市与乡村虽已走出二元发展结构,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协同发展,但在现代化的整体架构中,还需进一步深化融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对于云南而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还很突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把“三农”发展短板补上,不把农村沉睡的资源盘活转化为发展优势,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要促进城乡经济良性循环、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城乡优势双向奔赴、城乡产业同频共振的内生动力。
在委员通道上,省政协委员、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戴彬提到的城乡产业融合案例很有借鉴意义。2022年,东川区阿旺镇水蜜桃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滞销。政协委员把电商平台带到果园帮助销售,成功解决了农民的大问题。农村有特产但无市场,城镇有市场和对绿色农产品的强烈需求,两者融合发展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城镇以较高发展水平带动农村进步,农村以绿色生态、乡愁文化提升城镇生活质量。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道路上,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好案例。
来源:云南日报 “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思冀
©镇沅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