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镇沅发布
2024年,云南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共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67亿元;经营主体净增48万户,企业净增15万户;新增技能人才74万、专业人才8.1万……成绩背后,是云南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切实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具体体现。
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成为新一年发展之问,也是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更加坚定昭通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围绕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个强市’建设,努力推动昭通高质量发展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省人大代表、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
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优势,昭通市在发展壮大“三大经济”上大有可为。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昭通的苹果、竹子、马铃薯种薯、天麻、花椒种植规模均列全省第1位,2024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预计突破1500亿元。苏永忠表示,下一步,昭通市将立足“六大高原特色农业”的基础和优势,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因地制宜做好科技赋农和“土特产”增值大文章,推动昭通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新型农业强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还将充分发挥昭通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把‘能源强市’建设作为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他说,昭通市将着力在优水电、保火电、扩风光、探采气、配储能、强电网上挖掘潜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打造千亿级能源基地。
蓝图已绘就,战鼓已擂响。苏永忠表示,新的一年,昭通市将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用改革的思维和理念破题破局,围绕产业转型深化改革,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农业强市”建设更新旧动能,以“能源强市”建设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效能。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省政协委员、云南财经大学科技处处长段云龙今年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我省围绕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省还面临诸如技术供给瓶颈亟待突破、产业结构有待调整、成果转化有待提高等问题。”段云龙建议,要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加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多层级联合攻关;以产业转型激发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结构;以成果转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健全技术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服务供给支撑新质生产力,激发科创人才活力,打造科技金融生态,改革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创指标权重,突出“战略性”“新兴”特色。
此外,代表委员们还围绕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招商引资提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意见建议。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把关心、服务和保障好‘一老一小’群体作为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发力的重点,持续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体系,民生事业发展底色更暖、成色更亮、成效更显。”省政协委员、红河州副州长张珺介绍,聚焦老年人现实需求,全州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1939个、养老床位2.2万张,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失能照护机构县市全覆盖、老年幸福食堂县城所在地全覆盖、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聚焦未成年人成长需要,全州建成儿童福利机构1367个,实现县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儿童福利指导站、乡镇(街道)“儿童之家”全覆盖,红河县“爱心妈妈六个一”温暖帮扶模式、金平县“红黄蓝”三色管理服务模式等经验做法被广泛推广应用。
张珺表示,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红河州将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主题,持续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依托自然环境优势打造旅居康养路线,大力培育发展养老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红河模式,以固本强基、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精神素养提升“五大行动”为抓手,多层次抓牢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工作,努力让“夕阳”更美、让“朝阳”更艳。
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为智能养老赋能,推动老龄产业创新发展?这是省政协委员、曲靖市民政局局长吕天敏在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中关注的重点。
吕天敏建议,要围绕老年人在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等方面实际需求加大调研力度,从而为智慧养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提供依据。在现有“智慧民政”“智慧社区”应用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多模态大模型、数据要素为抓手,致力于提高老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统筹政府、行业、社会数据资源,实现养老产业数据资源的汇聚、治理、开发、运营,推动养老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产业新生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是全面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
“近年来,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实施了普者黑流域截污治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普者黑综合水质连续3年保持优良水体,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人大代表、丘北县县长李黎介绍,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丘北县植物种类由之前的465种增加到823种,鸟类从142种增加到209种。
李黎表示,丘北县将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开展生态资源价值核算,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相挂钩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完善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有效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筑牢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
没有边境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云南的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这为新征程上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明确了新方向。
筹谋在先,才能统揽全局。从2021年出台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到2022年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迈进,再到2024年发布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云南一步一个脚印,系统推进、狠抓落实,不断增强沿边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住契机,打造幸福样本。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丹珠村是云南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之一,自建设以来,丹珠村积极发展种植黄精、白芨、重楼等,以及养殖山羊、黄牛、独龙牛等产业,巩固好人居环境。2023年,全村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实现质的提升。丹珠村的发展之路,正是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是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强大引擎。抓实发展这个关键,云南应积极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全省各地要因地制宜找准适合各自的产业,依靠茶叶、咖啡、水果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物质基础;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弥补好公共设施、人才教育等方面的短板,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边境地区的文化底蕴更浓、精神文明建设成色更足。
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根本目的是让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画卷在云岭大地不断铺展,让各族群众从幸福走向更幸福,共同谱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篇章。
编辑:李思冀
©镇沅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