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第九届北京林业大学京津冀“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圆满举办

乐活   2024-12-14 18:56   北京  


11月23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委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绿色城市与低碳社区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九届北京林业大学京津冀“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A座13层垂花门中庭圆满举办。

北京林业大学京津冀“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业委员会特别论坛,论坛关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可持续解决途径。本次论坛以“生态文化的空间韧性”为主题,由五大环节组成:主旨报告、专家学术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博士生学术论坛及嘉宾交流

论坛邀请了来自城乡规划、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十余位杰出专家与青年学者,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众多优秀博士生参与学术报告活动。报告内容充实且富有深度,激发了现场嘉宾与学者之间的深刻对话与广泛研讨。


论坛开幕

王磐岩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委会主任委员

王磐岩主任委员作开幕式致辞。她肯定了“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的历届工作成果,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行业工作者的建议,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再次取得成功。整个会场响起热烈掌声,庆祝论坛胜利开幕。 

主旨报告:生态文化的空间韧性

李翅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城乡规划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李翅教授以“生态文化的空间韧性”为主题作主旨报告,同时回顾了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自创立以来近十年的发展历程。

首先,报告介绍了城市空间发展面临公共卫生危机、城市基础设施更新、能源资源压力等不确定性和挑战,并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韧性空间的必要性。其次,报告分享了纽约、新加坡、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空间生态韧性战略,以及佛罗伦萨历史城区、利物浦工业码头、北京798艺术区等国内外历史文化空间的韧性发展案例,提供了宝贵的案例经验与启示。最后,报告倡导应从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可持续的适应性三个方面出发,共同推进生态文化空间的韧性建设

主持人丨徐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专家学术论坛

专家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六位专家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报分享。

报告题目:乡镇韧性治理的模式与实现路径

韩昊英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孪生与未来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报告分享了一套城市韧性治理机理研究的分析框架,并以2020和2021年杭州市12个乡镇为对象,分析了城市韧性的要素耦合关系,揭示了制度、技术、组织韧性共同影响下的复杂组态效应以及差异化路径。报告指出,高韧性和低韧性治理模式受技术条件影响,呈现出空间异化、时间稳定的普遍特征,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报告题目:生态脆弱区的水利、人居与风景

——宁夏隆德的实践

袁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自然资原部青年科技人才

报告首先介绍研究区域作为典型文化景观的的历史背景、村落生态变迁情况和现状问题,然后提出从县域尺度、流域尺度、廊道尺度和生境尺度进行山水林田湖居多尺度综合整治的策略。人居环境系统包括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类系统,它与山、林、水、湖、田等自然系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生态脆弱地区的山水林田居的高质量发展。报告最后指出,未来应积极探索水利、人居与风景之间的更多交叉合作机遇,以实现协同发展。


报告题目:人因视角下后工业景观的公众感知研究

魏方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工业遗产是新兴的近代历史遗产,处于遗产化过程的中间阶段。不同工业遗产的特征、开发主体、发展要求不同。基于工业遗存的历史价值保护和生态审美的二重维度利用的目标导向,报告从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对后工业景观公众感知的影响机制、后工业景观中的“自然-人工”要素如何影响人的“积极-消极”感知与偏好、以及不同认知主体的关注兴趣、感知与偏好的差异等方面,分享了后工业景观再野化与更新过程中的公众感知的相关研究成果。


报告题目:协同治理视角下的黄河流域

国土空间规划思考

欧阳鹏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发展研究和规划分院总规划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报告梳理了新时期国土空间协同治理的内涵,并分享了国外流域治理的相关经验,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为例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探索。提出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协同治理应注重以下六个方面:注重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多目标协同、注重以水系统为核心的多要素协同、注重流域地理格局的跨区域协同、注重跨部门、跨层级的多主体协同、注重流域综合治理的多手段协同、注重流域综合治理的多专业协同。最后,报告提出了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治理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报告题目:面向申遗需求的景迈山村庄规划

和乡村遗产韧性

秦芳

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与遗产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报告首先介绍了乡村遗产韧性概念,总结乡村遗产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指出景迈山村庄规划面临诸多挑战,如利益相关者对景迈山古茶林的遗产价值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报告提出,应维护传统风貌,保护遗产价值;同时,要从分类保护发展,划定增长边界、协调人地矛盾等方面实施针对性策略。


报告题目:“数据+智慧”赋能规划设计

林文棋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慧规划与实施管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报告重点展示了其研究团队的重要创新成果——一个教学和科研的在线协作平台“学研社”。立足于教学科研中面临的高质量数据获取难、数据清洗处理难、计算分析代价高、成果输出单一、知识协作共享难等问题,“学研社”平台聚合多源数据,多种模型工具,以及其它关键技术,致力于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流程优化,促进科研项目团队合作的高效协同。


青年学者学术论坛

青年学者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和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的五位青年讲师和助理研究员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报分享。

报告题目:城市极端热风险: 数据与评估

董建权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

报告指出极端热事件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在全球或区域尺度增长趋势明显、胁迫特征突出。由于温度与湿度在极端事件期间产生协同作用,强化了极端热负面影响。这导致在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共同作用下,极端热胁迫关联人口暴露的死亡风险增强。通过极端气候视角下的人地系统耦合对极端气候事件评估,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特点,并描绘了高温高湿热浪人口暴露年变化率可能“乡高于城”的未来情景。


报告题目:河南省黄河流域景观镶嵌体分类

与演进特征

冯君明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讲师

报告解读了景观镶嵌体的概念,核心要点在于强调土地或景观空间在生态层面上的异质性与多来源特征。同时,使用多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作为分类因子,对景观镶嵌体进行分类。通过景观镶嵌体时空演变研究,提出了以下结论:相较于常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据,景观镶嵌体可以更加精确地捕捉土地空间在格局、功能与过程上的差异。


报告题目:流域视角下生态网络韧性评价

与协同规划响应

冯一凡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

报告指出,随着城镇用地的不断扩张,生态系统韧性下降,生态风险加剧。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城市应对生态风险的能力,增强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消解与吸收能力,已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对此,报告提出三个流域生态系统生态韧性有关的问题,梳理了流域内生态网络时空演进特征,提炼出生态韧性水平的时空分异规律,并结合多情景模拟对流域内生态韧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判。最后,探讨了生态韧性的分析与优化与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间的衔接关系。


报告题目:城市代谢视角下北京市中心地区

社区人居环境评估研究

赵凯茜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

报告阐述了城市代谢的含义,提出高效、可持续和韧性是健康的城市代谢的三个特点。城市代谢的可持续性可以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指标来衡量,报告从社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社区能值指标体系,评估社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依据代谢类型,将社区划分为四种演进模式,总结了社区代谢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未来进一步开展更为精准的社区人居环境代谢评估提出了新的思路。


报告题目:土地利用演变视角下云南高原坝

区域景观生态优化研究

高梦瑶

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报告梳理了云南高原坝区城镇土地利用的演变,并对其演变特征和演变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强调了城镇景观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政策要求,构建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分区。最后,以曲靖一昭通为例,形成了典型坝区城镇组团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成果,提出未来城镇景观生态优化的新展望。


博士生学术论坛

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七位研究生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报分享。

丛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张子灿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朱镱妮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王舜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李诗尧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高宇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林之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丛菡的报告题目为《文化景观的活化再生路径探讨——基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城市设计策划》。报告阐述了文化景观的含义及特征,并以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从文化逻辑、产业逻辑、空间逻辑三个逻辑层面展开介绍城市设计策划工作路径。

张子灿的报告题目为《韧性引导下的公园城市规划及碳汇时空演变——以娄底市为例》。在碳中和目标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背景下,报告以娄底市为例,从宏观的区域绿地层面探讨了绿地空间格局与碳汇能力的时空耦合关系。

朱镱妮的报告题目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景观特征评估和保护路径研究》。报告重点评估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独特的景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路径,为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自然-文化景观空间一体化韧性发展、实现景观资源有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舜奕的报告题目为《城镇化背景下地坑院乡土建筑遗产的现代适应》。报告重点阐述了地坑院适应性利用的六种模式,提出地坑院保护利用的决策机制模型,为探索农村空间重构的过程与机制提供新思路。

李诗尧的报告题目为《南太行地区绿色空间及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研究》。报告主要关注南太行地区的山-城关系,聚焦绿色空间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与地形特征响应,为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研究参考。

高宇的报告题目为《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分区管理规划研究》。报告以问题为导向,总结了山地城市当前面临的生态风险和问题,并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规划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框架和精细化的国土空间规划建议。

林之曦的报告题目为《“城市人”理论视角下教育设施布局配置均好性研究》。在“城市人”理论视角下,报告对济南市中小学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均好性评价,并通过引入等时圈概念,分析其学住空间的匹配关系,最后提出教育设施优化策略。


嘉宾交流

在交流环节,嘉宾们与各位学者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并对本次论坛给予高度肯定。对谈嘉宾们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他们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学术伙伴,为未来的研究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论坛的最后,李翅教授对论坛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进行总结发言。李翅教授认为,本次论坛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多元化的交流模式。论坛精心安排了专家提纲挈领的演讲,这些演讲高屋建瓴,为与会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宏观视角和前沿动态。同时,青年学者详尽展示了其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彰显了他们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巨大潜力和蓬勃活力。此外,研究生们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尺度多元,报告展示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论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学者之间分享,不仅展示了学术研究从入门到精通的漫长道路,更在交流碰撞中激发了新的学术灵感和合作可能。

最后,李翅教授倡导,应加强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并期待在未来的学术论坛上,能够见证更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碰撞,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


对谈嘉宾  姜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与生态建设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对谈嘉宾 王亚男

《城市发展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研究员


对谈嘉宾 佘高红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委会委员


对谈嘉宾 高晓路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乡规划学科负责人


对谈嘉宾 向岚麟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李翅教授总结发言


会场照片展示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委会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


承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绿色城市与低碳社区实验室


支持媒体

《城市发展研究》杂志

《风景园林》杂志


来源: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

供稿:徐 桐 黄菊清 王佳雯

审稿:李 翅

编辑:张静轩

责编:苏 洁 孙 艳

审核:庞瑀锡

北林园林资讯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官方微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