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SMART MINE LINKS
2024
煤炭科技
十大新闻
01
“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同日发布,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其中,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鞠杨等完成的“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该项目针对深部能源开发岩体工程灾害防治问题,研发了岩体结构及应力场透明解析技术,突破了工程扰动下岩体应力场演化“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解析的瓶颈,带动岩体应力场透明解析与灾变透明推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支撑了我国岩体工程灾害防治靶向治理与源头防控技术的发展。
该项目成果应用于国家大型能源企业及重大工程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鞠杨及团队在生产现场。
02
AI大模型在我国煤炭领域
应用取得新进展
2024年,多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研发应用不同类型的AI大模型,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山东能源集团与华为公司联合研发的盘古大模型,已覆盖采煤、掘进、主运、辅运、提升、安监、防冲、洗选、焦化等多个专业领域,在兴隆庄煤矿、济二煤矿等多个厂矿单位落地70多个应用场景。
3月26日,国家能源集团发布国内首个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AI大模型,覆盖煤炭、化工、电力等行业专用和通用设备综合诊断与运维。
4月7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科总院发布太阳石矿山大模型,助力煤炭行业数据治理和大模型合规评测体系制定。
4月17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煤炭行业大模型应用研讨会暨百度云开物煤矿大模型成果发布会,发布开物煤矿大模型。
7月,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煤“地知”大模型一期成功上线,通过智能化手段赋能日常工作,显著提升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盘古矿山大模型实践团队讨论AI服务平台应用情况。
03
无人驾驶技术在我国露天煤矿
实现常态化应用
2024年以来,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露天煤矿各场景加速融合,露天煤矿勘探、开采、运输、管理、环保等核心能力得到提升,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运输场景不断完成阶段性验证,并开展无人矿卡批量常态化运行。
11月发布的《露天煤矿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已部署无人驾驶矿卡的露天煤矿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截至今年9月,新疆部署无人驾驶矿卡数量最多,达938辆;内蒙古部署无人驾驶矿卡的露天煤矿数量最多,共30处,部署各类车辆共计533辆;山西、陕西两地煤矿以井工矿为主,露天煤矿较少。
截至11月底,国家能源集团12处露天煤矿461台卡车具备无人驾驶功能,累计运行里程超760万公里,运输量超5800万立方米,平均运行效率达到有人驾驶车辆的87.3%。
截至今年9月,我国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卡数量达1510辆。其中,已完成“去安全员”的无人驾驶车辆比重约为55.3%。
中国中煤华利和翔公司吉郎德露天煤矿5G+无人驾驶车辆混编运行。
04
全球首桶地下原位热解煤焦油
提取成功
1月,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陕北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先导性试验项目”成果发布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召开。该项目由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共同实施,系统研究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转化产油机理、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转化孔隙演化、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转化温度场数值模拟、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转化产物分离技术等。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展了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转化先导性试验工程,首次打通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工艺流程,成功提取了全球第一桶原位热解煤焦油。该项目团队成功在煤炭开采前将煤中蕴藏的焦油提取出来,实现了煤田地下原位采油从“0”到“1”的突破。
据了解,陕北富油煤的焦油产率达9%左右,通过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工艺提取煤中的焦油,相当于再造一个“大庆油田”。
全球首桶地下原位热解煤焦油提取成功。
05
高碳效率煤基合成气直接制线性α-烯烃技术获重大突破
10月16日,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新型催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
该研究通过原创“纯相χ-碳化铁”催化剂,实现将煤炭、天然气或生物质转化得到的合成气(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直接转化为高端化学品线性α-烯烃,可大幅提高碳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生成量,为一步法制备高端线性α-烯烃提供了新途径。
线性α-烯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原料,可用于生产羰基合成醇、脂肪叔胺、表面活性剂、塑料、聚α-烯烃、合成脂肪酸、润滑油添加剂等。
新技术突破碳效率理论限制,将碳效率由55%提高至91%,将目标产物线性α-烯烃产率提高近100倍,反应温度由340摄氏度以上降低至250摄氏度至290摄氏度,扫平工业浆态床连续运行障碍。
新技术将于2025年完成百吨级中试,2026年在国家能源集团包头煤化工项目完成万吨级生产示范验证,编制年产10万吨工艺包,并开展工业推广。
新技术生产线性α-烯烃的成本远低于市场价格,不仅填补了国际一步法合成线性α-烯烃技术空白,还将打破国外垄断,极大推动我国高端化工产业链升级。
高碳效率煤基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线性α-烯烃百吨级中试装置。
06
世界首台(套)超长运距智能
刮板输送装备联合试运转成功
7月10日,中煤张煤机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套)8兆瓦超长运距智能刮板输送成套装备联合试运转成功,并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行业专家组成的团队评议。
该装备是中煤张煤机公司继国产首台(套)500米超长智能刮板输送装备问世后的又一行业性重大创新成果。该装备生产能力为每小时6000吨至每小时8000吨,输送长度为400米至600米,全生命周期整机预计过煤量6000万吨以上,可满足采高3米以上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年产2000万吨工作面配套需要。
8兆瓦超长运距智能刮板输送装备是行业目前最大型号规格产品,在智能变频永磁驱动技术应用方面实现了突破,兼顾了设备运输能力及节能低碳使用要求。该装备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实现高端刮板输送设备自主设计、大功率传动系统全国产化,为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集约开采提供了新路径。
中煤张煤机公司自主研发的8兆瓦超长运距智能刮板输送成套装备。
07
我国最大CCUS示范项目产出
合格液态二氧化碳
4月,我国最大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一期工程用于碳源捕集的两个容量各为1000立方米的球罐完工。该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主要建设5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工程、40万吨/年二氧化碳驱油封存工程和10万吨/年二氧化碳煤矿井下综合利用工程。
9月,宁夏煤业公司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一期工程——5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工程顺利产出合格液态二氧化碳。
截至今年6月,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公司50万吨级CCUS项目已稳定运行一年多,捕集利用二氧化碳超20万吨;8月,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内首个煤电万吨级低压吸附碳捕集工程在该集团浙江公司宁海电厂正式开工建设,旨在为煤电低碳化改造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宁夏煤业30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一期工程。
08
世界首台低热值煤66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投产发电
11月27日10时58分,陕煤彬长低热值煤66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发电示范项目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标志着我国完全自主创新的世界首台660兆瓦超超临界CFB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该项目总体规划建设2台机组,总投资约62亿元,首期建设1台机组。首台机组为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批复的科技和电力“双示范”项目。
2台机组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约58亿千瓦时,每年可清洁转化煤泥、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200万吨,消纳矿井疏干水约200万吨,可满足地方城区供热及园区企业工业用汽需求,形成煤、电、化产业发展集群优势。
自2022年2月开工建设以来,该项目累计完成25项里程碑节点计划、131项单位工程,实现了安全环保“双零”目标。主体结构施工、锅炉水压试验等节点前,质量验收检查全部一次性通过。
世界首台低热值煤660兆瓦超超临界CFB机组投产发电。
09
我国煤炭洗选加工技术
实现重大突破
9月18日,国能准能集团选煤厂跳汰分选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科技成果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煤炭洗选加工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今年以来,准能集团选煤厂积极探索煤炭选煤技术智能化升级,推动跳汰分选系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跳汰分选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科技成果由跳汰机智能决策模型、智能控制平台、“保精+稳矸”闭环控制系统等组成,集在线煤质检测、智能模型预测、自适应控制优化等功能于一体,可快速、精准检测洗选产品指标,解决跳汰机产品质量波动大、洗选效率低、控制精度差等难题,实现各环节数据实时监测与控制,从而达到最佳洗选效果。
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在实现重点部位和关联设备运行状态精准监测报警、保证跳汰生产系统运行正常的同时,推动煤炭选煤技术智能化升级。应用该成果后,准能集团选煤厂生产效率提升22.1%,精煤灰分控制在19%以下,标准偏差小于0.80%,商品煤回收率提高1.08%。
准能选煤厂跳汰分选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现场。
10
全国首次采煤沉陷区
浮床水稻试种成功
8月22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张佳宝、徐明岗为首的专家组齐聚安徽淮南,对当地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在全国首次试验的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浮床水稻获得成功,第一批早稻已完成头茬收割,亩产约560斤。
今年以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在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采煤沉陷区实施了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打造50亩漂浮式稻田,丰富了采煤沉陷区耕地找回途径。
该项目采用纳米膜、种养、浮筒三种模式种植水稻,通过十余批次的复配试验,研制出一种耦合沉陷区水下土壤、有机肥、复合肥与缓释肥的适宜沉陷水面水稻种植的营养基质,为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工人在顾桥镇采煤沉陷区收割浮床水稻。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中国煤炭报联合评选)
点击下方图片可直达
亿矿通
公众号
小助手
头条号
关于集群
矿脉社群
视频号
官方抖音
官方快手
@打造一站式智慧矿业服务平台 MINE.IYIOU.COM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转载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转载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