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建议在支持政策上淡化所有制标签

创业   2024-12-30 17:08   北京  
近日,以“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与金融支持”为主题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4年会在京召开。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在年会上作主旨演讲。
苗圩首先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进行了论述。他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既包含了生产力本身,也包含了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既有传统的生产要素,还包含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跃升。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过程中,需要破除五大障碍:一是鼓励创新的环境还有待培育;二是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实现路径尚没有打通;三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调整滞后;四是新型劳动者队伍培养机制不畅;五是区域产业布局统筹力度不够。
本质上来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优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方面资源。具体包括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地制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畅通创业投资全链条支持服务等五个方面。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的深邃思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的新理论。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了系统部署。

01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既包含了生产力本身,也包含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既有传统的生产要素,还包含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跃升,为我们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02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花更大气力破除掉一些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一是鼓励创新的环境还有待培育。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讲科学技术,其实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叫科学家。科学的研究成果变成了人类的知识,体现的方式就是论文、专著,大部分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不能够产业化的。大学、科研单位应该更多的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向,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能够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技术”是实现,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叫工程师,现代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用团队的组织方式去攻关。我们很早就认识了这一点,但是在实践中有时出现了错位。比如,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研究经费不多,其中投向科学研究的经费更少,建立在科学发现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创新方面,2022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39%,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整体较低,领军企业在产业创新生态构建中的龙头牵引作用发挥不足,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尚待激发。创业投资机制不健全,耐心资本少,创投资本补位较慢,政府引导性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还需加大力度,资本退出机制中还存在着抑制新增投资的因素,不少独角兽企业因上市节奏的变化而功亏一篑。

二是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实现路径尚未打通。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但是如何让数据发挥出新型生产要素更多的作用,仍存在着许多堵点。一方面,数据制度建设仍不完备,数据权属的内涵、外延尚不明确,合规红线还不清晰。另一方面,数据产品交易规则体系还不完善,面临“有数无市”和“有市无数”的双重矛盾,数据要素市场交易和价值释放不足,数据价值作用有待实现。

三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调整滞后。仍有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不足,对“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错误论调频频出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地方各级政府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方面有待加快推进。

四是新型劳动者队伍培养机制不顺。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当前,我国还处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比例过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上仍存在卡点堵点,亟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五是区域产业布局统筹力度不够。各地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上仍然存在一哄而上、泡沫化、同质化发展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企业仍然在盲目追新逐热、贪大求全、“内卷式”的竞争。

03

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破解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各种障碍的关键在于,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优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方面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发展环境。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这是关系到能否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放下包袱、放开手脚去大胆创新、勇于创新的“大”问题。越是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越强,风险和难度越高,失败概率也越大,即使科研探索得出“此路不通”的结论,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成果。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预留出足够的成长试错的空间,健全匹配相应的宽容失败机制。其次,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等制度优势。增加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增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投入。引导鼓励企业、地方政府、社会群体多元化投入,建议“十五五”期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15%以上。鼓励大学、研究院所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瞄准前沿基础领域,争取在0—1方向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形成更多更大的原创性成果。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目前前我国在国际上处于优势竞争地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产业就是最好的例证。下一步,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激励,我个人的建议是:“十五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应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以上,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应高于所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

(二)因地制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首先要继续坚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支柱地位,保持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合理比重。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盯颠覆性技术突破进展,推动重大技术突破的同时,还要破除片面的追新求新,忽视传统制造业的认识误区。要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稳住基本盘,保持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和我们的产业安全。其次要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内卷式”竞争。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逐级细化产业领域,确定差异化产业发展方向。具体来讲,在新兴产业方面,要立足现有基础支持已有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在未来产业发展上,中央政府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宏观指导,加快构建未来产业生态;在传统产业发展上,培育创新示范企业,推动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形成“多点支撑、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差异化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的集聚。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引导各地从拼财税、拼土地等政策优惠,转移到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来,杜绝“政策洼地”竞赛。引导企业从卷成本、卷价格、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转向重视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上来。

(三)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宏观政策一致性取向评估,加快营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营商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政策,个人建议在支持政策上淡化所有制标签,借鉴国际上以企业规模来分级分类的通行做法,更多地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用好政策,尽最大能力加快偿还拖欠的企业账款。清理市场准入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明确只要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原则上也要对民营企业开放。落实“双碳”目标,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尽快出台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善加利用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同时也要鼓励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形成合作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四)加速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的重要结合点和重要载体。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努力解决高端人才不足、职业技能人才不够的结构失衡问题。建议“双一流”高校应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着力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普通理工类高校应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加快遴选一批职业技术大学,构建完善职业本科院校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通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五)畅通创业投资全链条支持服务。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开展长期投资,积极吸引外资创投基金,支持民营创投基金发展,鼓励基金存续期从目前的5—10年延长至15年,保障重点科技领域攻关的资金支持;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机制,拓宽退出渠道,优化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政府创业投资基金转为“母基金”,支持子基金专业化发展,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方向去转变;鼓励领军企业设立产业专项基金,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攻关与产品迭代。

和讯
和而不同,讯达天下。和讯财经专注财经28年,有料也有趣,有态度也有温度,有品质也有性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