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噪音
今年前不久,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最新展望报告中,预测2025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至约4%左右,2026年实际GDP增速将进一步下滑至3%。这类投行的预测报告,一般都会更倾向于乐观而非悲观,而且也是基于各方面的经济数据综合测算所得。而很多原始数据本身都是有水分的,所以对于这个预测不能简单说它是“唱衰”。对于未来两年的经济,真的没办法太乐观。正如前两天重要会议所讲:经济面临着困难与挑战。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提出一个“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下降;GDP每下降2%,失业率大约随之上升一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到了2026年如果GDP真的低至3%,比今年(约5%)下降,那么失业人口将随之增加。那么明年到2026年的经济,主要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呢?对于房地产,最近已经有过最高层级的表态,即尽可能地稳住房价。但房地产下行压力极大,想要真的稳住房价,并不容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309亿元,同比下降10.3%;其中,住宅投资65644亿元,下降10.4%。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206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04493万平方米,下降12.9%。房屋新开工面积61227万平方米,下降22.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44569万平方米,下降22.7%。房屋竣工面积41995万平方米,下降23.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0702万平方米,下降23.4%。1—10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779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7.7%。新建商品房销售额76855亿元,下降20.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2.0%。
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30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9.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面积数据都不好,尤其是住宅销售面积也在大幅下降,然而,住宅待售面积却在迅猛增长。也就是说,供应和需求仍然处于明显的失衡状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房价下行的趋势仍在延续。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6%。其中,城市下降0.6%,农村下降0.6%;食品价格下降2.7%,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7%,服务价格下降0.3%。从上图可以看到,今年以来CPI始终处于低迷水平,意思就是,消费需求弱,导致消费品价格下跌。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国消费者对自身的消费增长预期相对谨慎。在悲观人群中,各项担忧因素,如担忧失业和收入不稳定、资产贬值、负债增加、赡养家庭成员负担增加等均显著抑制消费预期。另外,不同消费群体信心与情绪出现明显分化,进而影响其消费支出、预期及品类结构:Z世代(2000年前后出生者)、一线富裕银发族、三线富裕中老年明显更为乐观,展现出积极的消费观;一二线新中产、农村中老年最为悲观。这份报告也体现出中国消费低迷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中产的集体“塌方”,以及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中老年的财务状况变差。城市新中产在这两年的经济低迷当中受损最大。他们往往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收入较高但受到裁员降薪的影响最大,导致收入骤减甚至收入中止的情况较多;2、房贷和各种贷款的压力巨大,因为城市新中产往往是“高位接盘”买的一二线城市房子,沉重的房贷压力必须要由高薪来扛住,一旦收入下降就会瞬间出现财务崩溃;3、教育支出压力巨大。除了日常的高额教育支出,许多新中产为了孩子的学区还要继续购买学区房,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财务风险,在经济下行时备受压力。然而,新中产恰好是中国最有消费力的群体,无论是买车、家电等各种大宗消费品,还是进行中高端的餐饮和服务业消费,新中产都是绝对的主力。因此,新中产的大面积返贫,对社会消费低迷和信心缺失,形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农村中老年因为没有养老金或者只有极低的养老金,但其自身工作能力、收入能力又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下滑,导致这个人群的消费力也骤减,这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个人群的数量极大。关税究竟加到多少?这个悬念始终是中国经济头顶的一片乌云。因为内需不足的中国经济非常依赖对外出口,出口一旦不行了,就等于最后一个重要的“饭碗”也要受损,所以影响重大。另外,加关税还要影响到全球供应链重组,对于企业的经营发生直接的负面影响,这会进一步影响本来就已经比较脆弱的经济结构。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一系列宏观经济举措,都是为了应对未来两年的经济下行风险。低利率、财政宽松、赤字扩张,这些措施在未来两年都会不断加码,以应对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压力。比如说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以及央行用于提振股市的增量资金,都会起到对冲GDP下降的作用。但这些措施,从本质上来说都只是权宜之计,因为都是利用“大规模增加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多印钱)来实现流动性紧缩的对冲,从而稳住GDP等经济发展数据。其次,得改善经济结构,促进民营企业的新一轮大发展,促进民间经济的再次活跃,让“躺平”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们,能够再次动起来。化债和“放水”,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不能认为化债和放水就能让经济自己变好。经济最终靠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公平健康的分配制度,这二者缺一不可。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获得投行圈子限量款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圈子已组建多个私域社群,根据会员职业及爱好,进入(投行业务交流、专业学习、股权投资、资管、业务推广、上市公司高管、银行、海外资产配置、单身脱单、掼蛋等等)相关社群。目前已超过6000位精英加入,欢迎加入。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商务合作以及金融同仁资源对接、入群请添加投行君。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