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正在批量制造废物

财富   2024-12-08 23:52   北京  


来源黑噪音:


今年以来,关于“中国教育正在批量制造废物”的话题颇为流行。

提出这一说法的人,主要是认为现在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很“废物”,他们不学无术、玩物丧志,既没有技能也没有知识,毫无存在价值。

这个看法基本上没错,但我认为以此为论据的人很鸡贼——教育的问题,难道在学生自己身上吗?难道是他们自己想要变成废物?

我就来细说细说,中国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是如何批量制造废物的。其中问题在于教育制度,而不在于学生自己。

幼儿园的问题是什么?是过早地学习知识。

孩子在幼年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玩。只有尽情地玩耍,才能让孩子尽可能释放其天性、探索这个世界,无论对于其身体健康还是大脑发育,都极其重要。

在孩子的幼年期,有几种接触和探索世界的方式:用手抓摸、用嘴巴触碰、用整个身体去感受,等等,这些都需要充分地玩耍,才能提供足够的接触机会,去不断实践和丰富孩子的感知。

另外,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会逐渐走向逻辑观念和空间感的建立。比如大量的攀爬活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空间感,还能提升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勇气。

孩子们自己“胡乱玩” 也很重要,大人也不应去干涉。因为孩子看似是胡乱玩,但其实存在很强烈的社交互动和秩序的建立意识,通过这种自发的与他人互动,会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以上这些玩耍,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毕竟孩子的时间有限,每天只玩一两个小时,是远不够完成这些成长的。

然而现在中国的幼儿园却非常可悲——“幼儿园小学化”盛行,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普遍以为孩子越早学习知识就越厉害。

比如说追求孩子的认字数量、识数数量,以为孩子多认一些字和数字就是一种能力,而且幼儿园还提出了任务,要在某班之前就达到多少个认字和识数。

这就彻底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他们是以成年人的绩优主义和量化思维来套在幼儿身上,并且混淆了两个重大的概念——“知识”和“智力”。

错误地将知识当作智力,是中国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存在的误区。在幼儿园,这一点造成的杀伤最大。

因为幼儿的成长更强调其身心协调、性格习惯养成、天性释放、学会共处和独立等基本人格的成长,智力本来就是基因决定为主的,而且是随着健全的人格自然会展现出来的东西。

混淆了知识和智力,就是用可量化的学习指标代替了幼儿智力的自然生长,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智力发展更快,反而会导致孩子的智力受损。

因为人的创造力和天性,在幼儿时期才是所谓智力的重心,过早地用量化知识去强行灌输给孩子,就让他们失去了创造力产生的机会,大脑神经连接被过早地被框定和固化。

就更不要说身体上的限制。现在很多中国的幼儿园,都喜欢让孩子长时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个大人一样,这已经不是违反教育规律,而是丧心病狂了。

因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人到了十来岁的时候都依然很喜欢动,不要说幼儿时期了。正如前面所说,幼儿需要通过多动来探索这个世界,所以动来动去就是一种强大的天性。让孩子一直坐着,完全就是一种折磨甚至可以说残害。

中国人变得沉默内敛、寡言胆小,烂漫的天性和天然的自信变成木讷和自卑,就是从幼儿教育开始的。

好了,说完了幼儿园如何让孩子变成废物,再说说小学和中学。

在小学阶段,现在已经存在“失去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很多学校剥夺了孩子课间出去玩耍的权利,要求他们一整天都在座位上坐着,这也堪称一种对人的残害。

这样的事情如果让全世界了解,恐怕都会认为中国教育界在做反人类的恶行。

然后就是过度负荷的作业。我看到新闻报道说,很多地方的小学,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孩子做作业到凌晨一两点都是常态,这真是难以想象。

小学阶段的孩子,其需要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比幼儿阶段稍微少一点。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学习知识仍然不应当作为重点的目标,而是以继续培养孩子的人格和灵性为主。

但“小学高中化”已经成为现实,而且是学校和家长的合谋。很多家长根本没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就以为“赢在起跑线”是唯一的准则,于是让孩子越早学会更多的知识越觉得自豪。

我以前在中国的高铁上,总是能看到家长让小孩子背个唐诗或者说个英语单词,并引以为傲,这种过度功利化的教育,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更是对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因为孩子本性是烂漫的,但家长总是用这种功利、虚荣心极强的方式去量化孩子,就会让他们从小也形成极度功利化的思维,从而过早地变成“小大人”,开始爱好攀比,开始以炫耀和压制别人为乐,这也是中国人为何总是缺乏共情力和基本尊重意识的源泉之一。

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彻底废了,开始颓靡而失去生活的意义感。因为人的天性被环境极度压抑之后,必定是痛苦的,或者就走向麻木。除了少数“应试机器”在这种畸形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大部分孩子,才八九岁就已经开始废物化。

校园里的“课间十分钟”早就很难有这样的欢乐景象

中学就不用说了,简直就是炼狱。中国孩子的一切生命力和创造力,都在高中阶段被榨干殆尽,变成一群群麻木不仁的机器人。

他们提前透支了对生命的热情,提前丧失了对世界的探索欲,偶尔有痛苦不堪寻短见者,还要被更加麻木的大人冠以“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的名声。

毫无人性的环境、成年人恶心的价值观,就这样联合绞杀着孩子们,让他们尽快成为教育机器上的那个被加工品。

如果说应试教育是摧残,那么价值观念就是“诛心”。高中生普遍没有意义感,感到人生很虚无,更不要说有所追求了。他们只有应付课程和玩手机玩游戏两种模式的切换,成为行尸走肉。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突然发现自己自由了,于是,彻底成为废物。

他们早已厌学、厌世,早已对世界、对知识失去了好奇心。中国大学生极少有出于热爱去钻研什么学科的,专业基本都是找工作的工具,或者父母强加的东西,他们对求知毫无感觉。

然而,在正常的教育体系下,大学才是真正开始求知的时候。

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们,将幼儿作为求知的培养对象,现在却傻眼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子女混个文凭,也找不到工作,更谈不上有什么个人发展的意识。

殊不知,他们在幼儿时便丧失了基本的天性,又在小学中学被彻底榨干求知欲和生命热情,到了大学,他们就是一群既对生活不热爱、也对求知毫无动力的废物。

于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就是继续去考公之类的,用十几年来习惯了的应试方式、死记硬背去努力进入体制,然后找个不爱的人结婚,每天就是吃喝等死,然后生孩子继续这种循环……

教育批量制造废物,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的废物化。创造力、真善美、尊重意识、个人价值与公民意识,这些都统统被教育绞肉机、社会绞肉机绞碎了,只剩下七零八落的原子化个人。

在一定时期内,依靠堆积人力,社会经济倒也可以发展。但这种空心化的经济模式,注定无法依靠社会的人性基础、创造力基础,获得长久的繁荣。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商务背包一个
投行圈子已组建多个私域社群,根据会员职业及爱好,进入(投行业务交流、专业学习、股权投资、资管、业务推广、上市公司高管、银行、海外资产配置、单身脱单、掼蛋等等)相关社群。目前已超过6000位精英会员,欢迎加入。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商务合作、投稿、约稿以及金融同仁资源对接、入群请添加管理员投行-涤生微信。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投行精英社
持续为粉丝提供价值输出。百万金融人在关注的金融圈社交、知识、资讯分享平台,(公众号/视频号),投行圈子矩阵号。平台定位服务更高端的投行精英同仁。热点资讯、经典干货、业务交流,项目对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