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音综都在搞翻唱,翻唱到底有什么意义?

体娱   文化   2024-10-30 19:19   广东  


我相信各位看文章的朋友一定看过国内的音综,就算没去看节目,在短视频平台也能听到不少节目里的演唱曲目,毕竟音综这一板块在近些年真的太火爆了。


从一开始开源鼻祖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到如今《声生不息》《我们的歌》等等,这几个大火的音综出了不少经典翻唱。但总觉得,近些年一直在做翻唱,真正惊艳到大家的原创越来越少了。


比如之前《天赐的声音》上,苏见信发起了一番关于翻唱和原创的讨论。



「所有的电视台都在做翻唱的歌,你要我们怎么进步,唯一会进步的就是编曲,只有编曲在进步,只有唱功在进步,那我们的原创在哪里?」


发言过后,翻唱改编音乐作品是一种突破吗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更加广泛的讨论:


有人觉得信在综艺节目上敢于说出这番话来非常有勇气,道出了音乐市场的现状,是真的有在思考华语音乐以后的出路;也有人觉得翻唱也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只要给观众带来快乐,就是好的舞台。


那么,一味地翻唱改编音乐作品,是否真的在阻碍乐坛退步?只要有原创作品出现,是否就意味着进步?翻唱和原创对于音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真就只有编曲在进步?


关于“翻唱作品存在价值”的讨论,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


往近了说,在两年前的第 31 届金曲奖上,王若琳就凭借一张全翻唱专辑《爱的呼唤》夺得最佳国语专辑奖,而同时入围的其余五张专辑,却都是原创专辑。

 


这一大奖揭晓之后,便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翻唱和原创音乐的辩论赛。不少人都觉得翻唱专辑根本不够格拿最佳专辑这项大奖,似乎翻唱注定要低原创一等,和原创音乐一同角逐奖项便已经是天方夜谭。


可事实上,即便在评审投票的过程中,《爱的呼唤》却是只经过一轮投票,便无悬念地拿下这个大奖。甚至在最佳国语女歌手这一奖项的角逐中,王若琳还撑到了第二轮的讨论,仅以一票之差输给了魏如萱。


评审团主席陈镇川这样评价道:「王若琳这张专辑虽然很多都是翻唱老歌,但是以她这个年纪,选出了这些歌曲,组成一张如此完整的专辑,真的很不容易。而且今年评选的时间比较长,王若琳的专辑是在这两个月里面,不断被评审老师重复拿来聆听的专辑。」


这些跨越六十到八十年代的经典情歌,在王若琳的演绎下有了更特别的味道:既有巴洛克流行味道的竖琴与管弦乐,也有吉他贝司鼓这样常规的配器方式,还有迷幻味道的电子合成器穿插其中,既复古又现代。


其中让我觉得最能展现这一特点的演绎,是翻唱自邓丽君的《愛人》:管弦乐和鼓组成了这首歌的主轴,而间或点缀的电子乐 riff 也继续着色,器乐的纷繁和克制的演唱形成对照,让情绪的表达更浓烈、更复杂。


让《爱的呼唤》脱颖而出的,正是这些专辑在编曲、制作、演唱和选曲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整体精致度与美学概念。它并不是单纯的翻唱作品,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世界;这并不仅仅体现着音乐人在编曲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深入程度。

而这些不同的理解,也正是传承音乐的过程。例如一首三十年代的台湾歌谣《望春风》,在凤飞飞的版本里多了爵士跟蓝调的风味,又经过陶喆的演绎变成了一首新潮的 R&B 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始终留下经典的烙印。

以翻唱专辑拿下最佳专辑奖,王若琳也并非金曲奖史上的第一人。早在 1996 年,费玉清便凭借一张翻唱专辑《晚安曲》夺得金曲奖最佳演唱专辑奖;一同角逐的还有齐秦翻唱台湾老歌的专辑《暗淡的月》。

而今年,华语乐坛的音乐教父罗大佑暌违五年推出的全新专辑《安可曲》,也是一张翻唱专辑。在弹唱起那些流传了几十年、至今仍极具影响力的流行金曲时,他不禁感叹:“这些歌曲的原唱和原作者都已凋零,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却与当年丝毫未减。” 

他反复思考这些音乐的力量来自何处,于是便有了这张专辑。

忘记历史的人没有未来。翻唱与改编,当然也可以是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探索,它甚至是原创音乐的源头所在。

如果说在华语乐坛,这样的例子还是少数,那么让我们放眼世界看一看。

在格莱美的历史上,也至少有数十张翻唱专辑夺得年度专辑奖:远了有概念专辑先驱 Frank Sinatra 在 1959 年推出的《Come Dance With Me!》,近了有前齐柏林飞艇主唱 Robert Plant 和美国乡村歌手 Alison Krauss 2007 年推出的《Raising Sand》。


难道这些专业度极高的评委难道只是傻子,放着这么多原创作品不予置评,反而对价值甚微的翻唱专辑投下肯定票?这显然不合逻辑。

种种对于翻唱作品的误解,无外乎是觉得翻唱歌曲直接把现成的词曲拿来重制,只不过是某种程度的重复和偷懒。

然而,对于翻唱作品来说,要超越原作带来的既定印象,难度甚至比原创作品要高得多,而在之中想要从过往的作品中找到与个人特质契合的点、再通过翻唱来打造个人的音乐美学,更是难上加难。但对于将这些难点逐一攻破的翻唱作品来说,无疑是一种突破,也是全方位的进步所在。

而在流行音乐以外的古典乐领域,往往最出名的不是新兴的创作者,而是那些不断重复演绎经典的演奏家们;不同的爵士乐大师演绎同一首曲子,也有各自迷人的味道。

只是流行音乐的更新速度实在太快,才消解了改编的价值,但原创和翻唱,从来就没有谁比谁更高级。

如果你浅浅尝试一下改编的乐趣,你可以试试看郑宇星老师这套小课包,同一首教会福音音乐,用不同的所谓的【高级和声】进行改编后,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和味道。

光是这样说,你肯定感受不到,我直接放一个对比视频,用耳朵感受你便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套课程由四川音乐学院任教导师:郑宇星老师设计。老师用一首简单的圣诞福音歌曲,进行爵士和声的改编,以简至难共分成了6个等级的双手谱例无论你的键盘在哪个水平,总有一个等级是你可以弹的。

这6个等级可以很直观地带你理解怎么运用所谓的“高阶爵士和声”去让曲目听感产生变化。

下方购买链接,文章专属折扣,仅需29元:

已购同学或者对这本曲集有疑问的同学都可以扫码添加班主任老师咨询噢!
 

翻唱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吗?

在节目上,信还谈到自己的乐团凭借翻唱大红的经历,他说:「我也是翻唱出来,我也会觉得有点抬不起头的感觉,真的,就是我到底翻唱完红了,那你到底是要不要开心?那不是我写的,对不对。」

但也许你不知道的是,Norah Jones 的《Don’t Know Why》和 Whitney Houston 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都是翻唱歌曲,但却都成为了他们的代表作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摇滚天团齐柏林飞艇,虽然他们的确是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但也是经常抄袭别人词曲、狂吃官司的无耻之徒(但他们还是有好好给原作者署名,并且补上版税)。

然而他们的精彩演绎也的确远远超越了原作,展现着独属于乐队四人的音乐美学。我相信,他们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用了别人的旋律而觉得丢脸。

让我们再把问题绕回到信的身上。

让信乐团大红的《死了都要爱》、《离歌》、《One Night in Beijing》的确都是翻唱歌曲,但也不得不说,这些歌曲确实演绎出了他们独特的味道,并不是单纯的翻唱作品,我认为这些作品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不同的是,这些制作上的点子,也并非出自信乐团的手笔,更多的主意来源于制作团队。

也就是说,这些翻唱作品的「原创性」,并没有来源于信的身上,我想这才是他怀疑自己的根源,而单飞后他慢慢转型成创作歌手,但又不如翻唱的时候成功,就更加放大了这种割裂感。

但我觉得,信在某种程度上也忽略了演绎者对于歌曲的重要性,换言之,也就是他自己。乐团时期的作品大火,信本人在演唱方面的出色呈现是不可忽视的,也成就了这些歌曲在当时的成功。

所以信大可不必因为不是自己的原创就抬不起头来,更何况节目上还有并非创作歌手的周深跟张韶涵在下面坐着,这样讲他们又要情何以堪?

 

翻唱改编就是对的吗?

既然翻唱作品有它的意义所在,那么信是不是就说错了呢?

我觉得,信的这番话确实有失偏颇,但放在整个综艺的环境下,却也不一定全错。周深在最后打圆场的时候说:「原创是有门槛的。」但是这句话应该还有后半句:翻唱更是有门槛的。

优秀的翻唱专辑远远比优秀的原创专辑少得多,这并不只是因为会写歌的人越来越多,还在于做一张好的翻唱专辑,实在太难。

而想要在综艺节目里做出一首构建个人美学的改编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学的构建需要时间的积淀,而综艺节目出于制作周期的要求,不会有那么多时间让你往深处嗅探,它终究是一个市场导向的产物。

可惜的是现在的市场并没有那么多在乎音乐的观众。

不妨仔细想想,为什么在抖音这个视频平台上,会出现「抖音神曲」这个特定的词汇?这就说明了,音乐依托于视频这一载体才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个现象很正常,但是仅仅通过视频来来获取新的音乐资讯,至少不是那么健康的。

所以综艺节目,也并不会太在乎音乐。拿信和康姆士乐队合作的《玫瑰窃贼》举例,你会发现镜头基本一直只给到两个唱歌的人,吉他手算是幸运儿,靠着 Solo 的部分捞到几个镜头,而鼓手和贝斯手基本沦为背景板。


至少我觉得,这并不是真的尊重音乐。所谓在综艺节目上一直做翻唱的意义,其实无非就是收割流量跟收视率而已。无论嘉宾们怎么去解释翻唱的意义所在,你都会发现:例如《天赐的声音》这档音综几次小小的出圈,基本都和音乐没什么关系,靠的就是这样的争议场景。

这一现象不限于以翻唱为主的《天赐的声音》,甚至原创导向的《乐队的夏天》也免不了树几个说怪话的乐评人典型,因为他们深知,没有这点噱头,连个肯过来好好听音乐的人都没有。

这也就是 GAI 和周深为什么感慨做音综太难了。也许一些喜欢音乐的人还记得一档叫做《大事发声》的节目,不讲故事、不搞笑、不废话,音乐人走进录音棚里就开始表演,但是这样的节目早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说,在这样的舞台上谈论为什么做翻唱不做原创,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嘉宾们一边觉得做音综不容易,一边却也并没有在好好做音乐。

孕育原创音乐的摇篮,不会在综艺节目上,而在节目结束之后。

信希望原创音乐能出头,但又觉得自己写歌不行,寄希望于在座的有能力的嘉宾撑起一片原创的天地,至少现在,也没有看到他在创作的方面有什么进步之处。

而 GAI,至少我觉得他的能力是很不错的,然而也必须承认,他在大红之后推出的第一张专辑《光宗耀祖》是一张令人失望的专辑,他的水平绝对不应该只是这样。


甚至我觉得,他对于音综的态度都比对音乐的态度要认真。在《我是唱作人 2》的舞台上,GAI 的发挥至少比他的录音室专辑要靠谱得多,也尝试了摇滚跟情歌这些有别于 Hip-hop 的风格。

但是走下音综的舞台,这些突破都统统消失不见了,仿佛只是为了音综即时突破一下,证明了自己能行,结束之后就又回去了。

其实这不是 GAI 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所有音综都存在的问题。不论原创还是翻唱,如果这些只碰到了边缘的突破都是不可持续的,那么这些突破又有什么意义呢?

确实要实现风格化改编,是改编的更上一阶难度,如果想要初体验一下应该怎么玩合适呢?

我们邀请了爵士钢琴家黄健怡老师当时专门初次接触风格改编的朋友们设计过这样一套【爵士风格实战改编】课程,改编成我们较为熟悉的两种爵士风格【Swing】和【Bossa Nova】

这套课将会逐步讲解【Swing】与【Bossa Nova】的节奏特点,小星星如何一步一步脱离童谣的感觉,走上“爵”路的。学完后风格改编特点后,你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在所有简单曲目的改编上点开视频看看黄老师的演示部分:
除了爵士风格,课程内还有一个比较偏流行向的和声编配大家也可以听一下:

文章专属优惠,扫码购买仅需39.9元:

已购同学或者对这本曲集有疑问的同学都可以扫码添加班主任老师咨询噢!

 我所认为的翻唱意义所在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翻唱改编音乐作品是一种突破吗?

它当然可以是一种突破,不论华语乐坛还是整个世界的流行音乐市场,都有过无数经典且伟大的翻唱作品,并且时至今日,仍然有这样优秀的翻唱作品在诞生。

我认为,这些优秀的翻唱作品并不是绊脚石,反而是传承流行音乐、不断展现进步性的存在,期盼有一天,我们能够拥有更多优秀的原创专辑,也能拥有更多的翻唱专辑。

但是期望一档音乐综艺做出和这些作品比肩的翻唱,以目前的情况看,恐怕只能是奢望。

而真正应该耕耘原创音乐的地方,也不应该是在这些综艺上,而是在录音棚、在排练室,在能让你认真地去好好做音乐的小小空间里。

这些音乐综艺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承载这样的使命,更何况也确实有其他的综艺在推广原创音乐。

如果人们仅仅寄希望于仅仅通过这些综艺上的翻唱作品去了解原唱,那华语乐坛也许还有很大的退步空间。但真心喜欢音乐的人们,就算没有音乐综艺,也会清楚地知道,今天的华语乐坛仍然在进步——

这些进步并不来源于综艺节目,而是来源于创作者和表演者自己。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 

如果您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在文末点亮【在看】,并请将哎呀音乐设为【星标】 (因微信公众号改版,避免接收不到推送消息)


 
愿音乐带给你爱与宽容.

编辑:哎呀音乐



👇
哎呀音乐招募内容及商务合作
后台回复「投稿」/「合作」查看详情
商务合作:xiaoshenjshizi
务必备注来意

哎呀音乐
一直想学习一门乐器,却不知从何开始?来!我教你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