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疯传一个问题:哪里能鉴定金子真假?

文化   2024-08-30 00:14   法国  



欧洲华人报编译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的某个米兰华人微信群里,突然出现了好几条询问“哪里有可以鉴定金子真假的机构”的帖子,难道是意大利出现了什么商机?一番刨根问底,笔者才知道了缘由,原来这里面还有米兰华助中心的功劳呢!


01

欲知详情,请阅读下文:





在意大利米兰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中,一段关于“金色迷雾”的故事悄然铺陈开来,它如同夏日午后的一场骤雨,让人猝不及防,又引人深思。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逾半百的潘先生,他在米兰经营着一家烟店(Tabaccai),生活平淡而充实。然而,8月末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奇遇”打破了这份宁静。
8月26日,一通电话打破了潘先生的日常,一位陌生人询问他是否有房产或仓库出租,意图存放货物。潘先生简单回应后便挂断了电话,未曾想,这竟是风暴前的宁静。次日,两位华人男子踏入了他的烟店,带着一袋沉甸甸的“金子”,声称是在家中装修时意外发现的宝藏。他们展示了一张古香古色、词句感人的“遗书”,讲述着祖辈留下的秘密,言辞恳切,眼神中闪烁着期待与焦虑。
潘先生,这位朴实无华的中年人,在这突如其来的“财富”面前,心中的天平开始摇摆。他拿起一块约百克的“黄金”,送往检验,结果令人振奋——这是真的!然而,这仅仅是骗局的开始。接下来,一场精心设计的“苦肉计”上演了:其中一人声称弟弟在上海病危,急需手术费,愿以这批“黄金”作抵押,借款一万欧元。潘先生,在这一连串的谎言与情感攻势下,未能保持清醒,慷慨解囊。
然而,当潘先生回过神来,再次检验那些“黄金”时,真相如冷水浇头——一切皆是虚幻。那100克真金也被巧妙调包,一万欧元就这样化为了泡影。潘先生痛心疾首,却也明白,是自己的一时贪念,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消息通过“米兰华助中心”迅速传播,引起了华人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谴责诈骗者的卑劣行径,同时也对受害者的“贪念”提出了质疑。是啊,正如一些网友所言,若非心中那份不劳而获的幻想,或许悲剧就能避免。
而故事的余波还未平息,就在潘先生事件曝光后的第二天,另一位浙江文成籍侨胞的朋友也带着相似的遭遇前来咨询。原来,他的这位朋友也在一周前,被疑似同一伙人以以三公斤“黄金”为诱饵,“借”走了两万欧元,至今尚未检验,仍懵懂地存放于家中。
这伙诈骗者,如同狡猾的狐狸,带着假的“金元宝”、金色弥勒佛像、伪造的遗书,编织着一个个诱人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诱使着那些心怀侥幸的人们踏入陷阱。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贪婪与脆弱,也警示着每一位海外华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唯有脚踏实地,勤勉奋斗,方能守护住自己的幸福与安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份收获背后,都应是辛勤汗水的浇灌。



02

网友一阵见血,但未必全面






确实,网络评论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观点,即被骗往往是由“贪心”引起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需要更全面、深入地理解。
首先,“贪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人们被某种看似能够获得额外利益或好处的机会所吸引时,他们可能会放松警惕,更容易相信别人的话,从而更容易被骗。这种贪心可能表现为对金钱、地位、名誉或其他好处的过度追求。
然而,被骗的原因并不仅仅局限于“贪心”。有时候,人们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或知识而无法做出明智的判断;有时候,他们可能因为面临某种压力或困境而做出冲动的决定;还有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单纯地相信别人,而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险。
因此,笔者认为被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的心理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等。虽然“贪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唯一的解释。为了更有效地防止被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增强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判断力,并创造一个更加安全、透明的社会环境。



03

做戏做全套:“遗书”真实感人




吾家世代经商家业殷实,吾膝下三子,大儿充军官至副师(长),战乱阵亡。而儿经商欧洲。小儿伴吾身侧。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因战乱家国将破,无奈携小儿远涉重洋寻亲至欧洲,然小儿难舍故土诺大家业,返乡至今音讯全无。

吾今风烛残年,恐在世之日无多,盼亲团圆之心日切,离家时携带之金锭金菩佛等金银细软,吾今藏至于居所墙之底。

愿上天保佑吾有生之年得以与吾儿团聚,宝物依存。二儿小儿五五分,不得争执。若有缘者得之,代为善事,筑路修桥济穷等以泽万代。

谨立此为嘱。

遗产人 王福生  

民国四十六年(公元1957年)仲冬月(农历11月)之朔吉日(初一)立


以上是“遗书“全文,整篇遗书未见一错字别字、字迹工整、颇见书法功力,这篇遗书或是骗子从古玩市场购得的“真迹”,或是请人代笔并做旧,无论何种原因,也可见骗子“用功”之深----这年月,做哪一行都要下功夫才行啊!


04

多上网就能防骗?未必!



多上网看看类似的骗局报道,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骗的风险。通过了解这些骗局的手法、特点和常见套路,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警惕性,更加敏锐地识别出潜在的诈骗行为。
然而,仅仅了解骗局报道并不足以完全避免被骗。人们还需要学会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及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此外,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随意透露敏感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多上网看看类似的骗局报道是一个有益的举措,但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判断力和警惕性,以更全面地保护自己免受诈骗的侵害。


新时代欧华网络
记录欧洲华人生活,采撷欧华精彩瞬间,报道华社正能量,彰显侨胞热爱祖国拳拳之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