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纪行 | 色季拉山垭口,塔黄守护着的高山花园

文摘   科学   2024-10-16 19:00   海南  

都说318国道是中国的景观大道,在爱花之人的眼中,318 国道的川西和藏东南段,因穿越横断山区而形成的一系列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垭口,那是他们心中的「刷花」圣地。每年夏天,垭口上的野花都会集中绽放,形成色彩斑斓的高山花海景观,是中华大地上独特而亮丽的自然遗产。色季拉山垭口便是318国道上为花友们天造地设的云端花园。

开满野花的草坪(杂色钟报春、掌裂兰和草玉梅)


01
色季拉山垭口

色季拉山垭口位于西藏林芝市,距离市区48公里。沿318国道开车东行一小时即可到达。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垭口是在318国道上眺望南迦巴瓦峰的最佳观景点;对于地理爱好者来说,这里是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的交汇点,体现了大陆板块运动最激烈的碰撞;对于常年行走川藏线的老司机来说,这里是山路(横断山区)和平路(青藏高原)的分割点,自此入藏将一路坦途;对于花友来说,这里可达性好,能够轻松快捷地刷到塔黄、绿绒蒿和岩须等高颜值野花,是一个很适合在周末飞到林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刷花之旅」 的旅行目的地。

318国道色季拉山垭口段景色

我首次来到色季拉山垭口是在2024年3月28日,当时林芝市区已经春花烂漫,桃花盛开,然而在垭口上却是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丝毫不见春天的气息。我原以为就此与色季拉山的野花时空交错。幸而在7月1日至6日,受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邀请前往墨脱开展兰花调查,终得偿所愿,在最美的季节里两次经过色季拉山垭口。

只是这一回,从林芝抵达色季拉山垭口时,由于景观与三个月前相比变化巨大,以至于车已驶过而不知,直到在鲁朗看到茫茫林海,方才醒悟。还好司机大哥十分给力,毫无怨言地又把我们载回垭口。

3月28日摄

时隔三个月的色季拉山垭口 7月1日摄

虽然这次两过色季拉山,但实际上也只是行车途中在路边稍作停留,并未往山上攀爬去探寻更极致的物种。不过,这倒也是一种快速打卡野花的高效方式。从林芝(海拔2900米)到色季拉山垭口(4728米),再到鲁朗(3370米),沿途会经过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等丰富的植被类型,海拔每升高二三百米,停下来观察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但需注意,318国道上车多拥挤,尤其是重载货车非常多,切不可在行车道上停车逗留,以免酿成事故。所幸的是,不管是上山还是下山的路上,公路边上都有不少临时停车点。可以在谷歌地球上通过肉眼搜寻这些停车点,并在手机上做好规划,依靠手机地图导航找到想要去的停车点。

路边随时有惊喜,但切莫占道停车,安全第一

一路上最热闹的停车点位于垭口顶上,那是游客打卡南迦巴瓦峰的地方,并不太适合花友停留,因为周边的植被差不多被踩秃了。在垭口前后数百米处都有一些小型停车点,从这里下车会更有收获。当然,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慢慢爬山观察,还是建议把车停在垭口大停车场,这样会更加安全。

只要避开游客密集区,在草地上都会有惊喜(岩须和杉叶杜)

我们这次在色季拉山路段停留的8个点,活动范围在公路百米内,所以也仅仅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已。但这足以让我欣喜若狂,回味不已。因此,我把所见所想整理出来,与同好分享。由于学识所限,在物种鉴定上肯定存在不少错误,需要用于科研参考的朋友,请务必再次核实。(在鉴定过程中主要参考了网页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 图片联盟《青藏高原野花大图鉴》《中国马先蒿属植物图鉴》《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图鉴》《三江源生物多样性手册》《云南杜鹃花》以及半夏、孙小美等花友的植物游记)。

同时,我也把在物种鉴定中的疑惑写了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恳请同好在留言中不吝赐教,为我指点迷津。另外,为了排版便利,在植物分科上多采用大科模式,如将紫堇科归并在罂粟科里,在分类体系上显得混搭,还请多多包涵。

 让人鉴定到崩溃的小型杜鹃属植物


02
高山植物

a.蓼科

蓼科植物在高山花卉中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但大多相貌平平,往往是高原花海中的底色或陪衬(如球穗蓼和珠芽蓼)。而在色季拉山,由于有了塔黄的存在,让蓼科的一众弟兄也显得高大上起来,因此也得以在篇首呈现。

塔黄在高原野花中,是鹤立鸡群一般的存在

塔黄不但在蓼科中「独树一帜」,即便在整个高山花卉中也是很特别的存在。高山植物的生长规律通常是海拔越高,植株越矮小,以适应低温、强风和大雪的环境。所以很多生长在海拔5000米的植物都进化成贴地生长垫状物。那为何塔黄会反其道而行之,个头长到两米多高呢?

原来塔黄是多年生植物,在它生命中的前几年,植株犹如不会卷心的白菜,莲座状排列的叶片也是贴地面生长的。当它积蓄到足够的能量后,就在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夏天突然发力,快速长出挺直的花梗和硬实的苞片。塔黄的苞片也是抵抗风霜雨雪的秘密武器,它如同一个温室,能把弱小的花朵包裹在里面,并创造出舒适的环境吸引传粉昆虫的到来。到了秋末,塔黄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便在这一年里结束生命。

左侧是塔黄开花的植株,右侧是在营养生长期的植株

其实,这样的生存策略在高山花卉中广泛存在的。君不见,在高山草甸的花季尚未到来时,你会觉得那里的植物既矮小又单一,而当六月来临,草地上突然冒出五颜六色的野花,宛如换了一个世界。

其实植物们在开花之前都在低调地活着,当短暂的夏季来临时,它们就突然迸发出生命的精彩,造就了这多彩的高山花园。它们在夏日暖阳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魅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传粉昆虫的到来,有的通过特殊的形状,有的通过鲜艳的颜色,有的通过独特的气味……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独特的生存智慧,都值得我们去观察和发现。

温室里绽放的塔黄花朵

色季拉山垭口可能是中国最容易看到塔黄的地方,在海拔4500—5000米的低矮杜鹃林、高山草甸和流石滩中均很容易见到。它们高大挺立,威严肃穆,犹如一个个卫兵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奈何芳名远播的塔黄也难逃游客们辣手摧花,我们在寻找塔黄在路上,还发现了刚被折断的花序。据说现在垭口的附近的塔黄数量已经大不如前了,我们要爬高一百多米才能近距离欣赏到它芳容。

流石滩上是塔黄犹如一个个守护在神山上的哨兵

被折断的塔黄


塔黄 海拔4800米

个头最高大的高山花卉,是色季拉山最具代表性的野花

长梗拳参 海拔4700米

颇为少见的蓼科植物

翼柄蓼 海拔3600米

狭叶圆穗蓼 海拔4700米

花序像个粉色的小浴球,可爱又好看

珠芽蓼 海拔4700米

分布极为广泛的蓼科植物

More


b.罂粟科

罂粟科的绿绒蒿属算得上是高山花卉中的颜值担当,我就是因为喜欢绿绒蒿才爱上高原的。很难想象,未经人工选育,绿绒蒿竟能绽放出如此硕大和美艳的花朵,仿佛它们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进化的。绿绒蒿不但色彩丰富,红、黄、青、蓝、粉、紫应有尽有,将好看的颜色尽皆囊括,而且花朵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都极高。半透明的花瓣与高原的蓝天、白云和阳光相互映衬,更显光彩夺目。我们此行仅在公路边上观察就发现了5种绿绒蒿,若时间更充裕些,据说可见到8种,这样高密度的绿绒蒿在我国实属不多见。

草甸绿绒蒿 海拔4700米

在垭口附近的路边可以找到

草甸绿绒蒿 海拔4700米

是最符合我心目中绿绒蒿形象的绿绒蒿

拟藿香叶绿绒蒿 海拔3800米

是几种绿绒蒿中分布海拔较低的一种,见于路边林下生境

拟藿香叶绿绒蒿 海拔3800米

横断山绿绒蒿 海拔4700米

在垭口附近的山坡上不难找到

横断山绿绒蒿 海拔4700米

一开始以为是常见的全缘叶绿绒蒿,回来后才发现加新

单叶绿绒蒿 海拔4700米

见于垭口附近的山坡草地上

拟多刺绿绒蒿 海拔4750米

植株比另外几种绿绒蒿矮小,要仔细搜寻才能发现

波密紫堇 4800米 

紫堇属要比罂粟属的植物矮小得多,但也同样拥有鲜明浓烈的色彩,此行虽然只见此一种,也足以惊艳到我。

More


c.杜鹃花科

7月初的色季拉山垭口的底色为紫红色,那是杜鹃的花海,由若干种低矮的杜鹃组成。在我国西南地区海拔4500米上下的山坡,这类植株低矮、叶片细小、花多色紫且喜欢连片生长的杜鹃属植物随处可见,是高山草甸里的优势物种。

远看对面山坡上一片绯红,用长焦相机拍下来发现原来都是小型杜鹃的花

这个类群的植物在分类学上大多属于杜鹃属-杜鹃亚属-杜鹃组-高山杜鹃亚组。该亚组全球约有40种,大多分布于我国西南山区。翻阅植物检索表后发现,杜鹃花科的分类往往需要解剖花朵,仅通过照片来定种实在困难重重。查阅了众多参考资料,只得知在垭口有雪层杜鹃,然而在我所拍摄的照片中,到底哪一张是雪层杜鹃却难以确定……

谁能告诉我片草地上有几种杜鹃花?

杜鹃花科1 4700米

较为大型的杜鹃通常比较早开花,到这个季节花期已经进入尾声了

杜鹃花科2 4700米

黄杯杜鹃 4500米

黄杯杜鹃属于中型杜鹃花,花期还没过,可以看到满树绽放的景象

高山杜鹃亚组1 海拔4700米 

这个季节垭口附近的高山杜鹃亚组植物正处于盛花期,感觉有几个不同的物种,但又难说一二,于是挑选了不尽相同的照片请大家帮忙识别一下。

高山杜鹃亚组2 海拔4700米

高山杜鹃亚组3 海拔4700米

高山杜鹃亚组4 海拔4700米

喉毛杜鹃?海拔4500米

林芝杜鹃?海拔4500米

扫帚岩须 海拔4700米

花型精致独特的杜鹃花科植物

岩须 海拔4700米

茎叶比扫帚岩须纤弱

杉叶杜 海拔4700米

低矮好看的草本状杜鹃花科植物

More


d.菊科

菊科的苞叶雪莲大概是色季拉山除塔黄之外排名第二的明星物种了,也是我们此行的目标种之一。从前人的照片来看,苞叶雪莲喜欢与塔黄一起在草甸高处同期绽放。当我们找到塔黄后,用望远镜在四周寻觅,却始终不见踪迹。是我们去的地方不对?还是爬得不够高?亦或是花期未到?又或者开花有大小年?该不会被游客薅走了吧?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差了一点点运气。不过这也挺好,让我有了再来一次的理由。

此行中未能相见的苞叶雪莲(照片引自flowersofindia.net)

菊科中的紫菀属植物可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的类群。让人爱,是因为它们实在是太好看了,花朵既大又多且艳丽;让人恨,则是由于种类繁多,难以分辨。此行只见到三种,不知其名,也请花友们能指点一二。

紫菀属1 海拔4300米

紫菀属2 海拔4700米

紫菀属3 海拔3400米

蒲公英 海拔4300米

单头尼泊尔香青 海拔4700米

沼生橐吾 海拔4500米

橐吾属也是很难鉴定的一个类群,幸好这个种的叶片特征比较明显,通过照片可以辨认。

风毛菊属 海拔4700米

风毛菊属里面有不少赫赫有名的高山花卉,包括各种雪莲和雪兔子

More


e.蔷薇科

狭叶蕨麻 海拔4700米

楔叶委陵菜 海拔4700米

丛生荽叶委陵菜 海拔4750米

垫状生长的委陵菜,细小的叶片和硕大的花朵形成极大的反差

金露梅 海拔4500米

是高原上最常见的野花之一

楔叶山草莓(下) 海拔4700米

跟委陵菜属硕大的花朵不一样,山草莓属的花都很低调

草莓属 4700米

蔷薇属 4500米

细枝线绣菊 海拔4000米

矮地榆(白色小花) 海拔4700米

很不像蔷薇科的蔷薇科植物

More


f.报春花科

粗毛点地梅 海拔4700米

杂色钟报春 海拔3800米

巨伞钟报春 海拔4000米

暗紫脆蒴报春 海拔4700米

白心球花报春 海拔4700米

中甸灯台报春 海拔3600米

菊叶穗花报春 海拔3400米

More


g.毛茛科

展毛银莲花 海拔4700米

草玉梅 海拔3600米

高山毛茛 海拔3600米

毛茛属1 海拔4500米

毛茛属2

高山唐松草 海拔4700米

毛茛状金莲花 海拔3600米

疏齿银莲花  海拔4700米

More


h.玄参科

四川马先蒿 海拔3600米

铺散马先蒿 海拔4700米

罗氏马先蒿 海拔4700米

马先蒿属 海拔4700米

More


i.十字花科

单花荠 海拔4500米

大叶碎米荠 海拔3600米

十字花科 海拔4700米

More


j.百合科

西藏洼瓣花 海拔4700米

小百合 海拔4700米

贝母 海拔4700米

钟花韭 海拔4700米

太白韭 海拔4700米

More


k.兰科

波密芍兰 海拔3800米

波密芍兰(黄色型) 海拔3800米

广布小红门兰 海拔3800米

掌裂兰 海拔3400米

More


l.其它类群

龙胆科 矮龙胆 海拔4700米

石竹科 偃卧繁缕 海拔4700米

虎耳草科 岩白菜 海拔4700米

紫草科 伏地菜属 海拔3700米

茄科 茄参 海拔3700米

玄参科 毛蕊花 海拔3000米

景天科 长鞭红景天 海拔4700米

鸢尾科 金脉鸢尾 海拔3400米

金丝桃科 短柱金丝桃 海拔3000米

堇菜科 双花堇菜(下) 海拔4500米

忍冬科 刚毛忍冬 海拔4800米

唇形科 西藏糙苏 海拔4700米

川续断科 刺续断 海拔4500米

豆科 高山豆 海拔3300米

灯心草科 葱状灯芯草 海拔4700米

小檗科 海拔4500米

玄参科 小婆婆纳 海拔3400米

沼金花科 少花粉条儿菜 海拔4500米

沼金花科 海拔4500米

More



特别感谢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对本次行程的大力支持,以及车技高超的科研助理白玛的协助。



感谢劲草同行计划对畓榃提供支持



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
服务于海南自然保护的民办研究机构,望与大家共护海南生物多样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