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魏源。
一直以来,我承受了一些偏见。
你们认识的我,可能是这样的: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国图志》作者、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人,博学多才、大器晚成、爱国爱民……
可真正的我,也可以是那样的:
数理化学霸、“禁欲系”禅师、社交圈极广的“江湖中人”、坐拥豪宅的“土豪”、辗转各地上班的“打工人”,最重要的是,我和江苏有很深的情缘……
魏源像
江苏买房记
魏源在江苏有房,还不止一处。
南京城西的乌龙潭,好地方,1832年,39岁的魏源在这里建了三进的草堂。
先取名“湖干草堂”,后来的名字叫“小卷阿”。
又“小”又“卷”,怎么听起来怪里怪气又有点可爱。
事实上,“卷阿”是《诗经·大雅》中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山丘也。
房子在他的打理之下井井有条,相当宜居。
“有亭有篱,有竹有树,不城不乡,可歌可钓。”
他甚至说,“有此妙处,何必西湖!”
南京魏源故居
魏源何来的财力?
道光十年(1830年),他成为两江总督陶澍的幕僚。襄助政务,参与漕运、盐务、水利等方面的改革。
在幕中,他做过两件了不起的事情,一是建议将河运改为海运,一是建议将纲盐改为票盐。
他也因为经营票盐,手头攒了些钱。
这不,1835年,他又在扬州购置家产,挑中了扬州城南新仓巷的絜园。
扬州大学团队手绘絜园图
选这块风水宝地,魏源也是花了挺多心思,“甃石栽花,养鱼饲鹤”,绝对的高档住宅。
他买下这里,想作为自己后半生读书思考、安身立命之地。
其实魏源对扬州很熟。出生在湖南邵阳金潭的他,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就与家人迁居扬州,那年他27岁。
《江苏文库·史料编》之《盋山志》中有关于魏源生平的记述
地熟人更熟
看一眼他的朋友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最有代表性的是扬州人阮元。
作为封疆大吏,阮元比魏源年长三十岁。
1825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计划汇编清朝有关国计民生的文章,请魏源入幕负责主编。
魏源的工作得到了阮元的支持,阮元慨然将自己的文章交给魏源这个后辈。
魏源也不负所托,用将近两年的时间,编成一百二十卷的皇皇巨著。
《江苏艺文志·扬州卷》记载,阮元,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
在江苏,他和一群至交好友,还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1841年,林则徐流放北上,途经镇江,魏源闻讯到江口与林则徐会晤。
林则徐嘱托他编出一部让国人了解世界的知识大全。
这就是《海国图志》的缘起。
他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海国图志》影响中国百年命运。
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在日后将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知道的是,自己有很多的理想要去实现。
还有他的知心朋友龚自珍。
当年龚自珍来扬州,就住在魏源的絜园中,几株古桐下,两位好友常常吟诗。
1841年,龚自珍患急病不治而死,魏源闻讯大悲,写下挽联:
“天下谓奇人,骂座每闻惊世论;文坛摧异帜,剪窗犹忆切磋时。”
魏源的“班味儿”呢
为啥?因为热爱。
魏源的科举之路可谓命运多舛。道光二年(1822年),29岁的魏源就中举,但此后多次会试名落孙山。魏源很上进,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年过五旬的魏源终于考中了进士,得以为官。
他为官的第一站在江苏东台,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是大展抱负,为民办实事。
一方面,他的成绩确实亮眼,“礼耆德,惩奸猾,士民悦服”。另一面,他要赔垫前任县令亏欠的官银,导致自己那阵子穷得很。
但你从他身上看不到打工人的无奈,只有满满一腔工作热情,受百姓爱戴。
复原的东台县署挂着魏源的两幅对联——“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万家。”
1849年,兴化,天降暴雨,水位猛涨,河道总督准备开坝泄洪。魏源,亲自奔走两江总督衙门,击鼓保坝。
百姓为表感谢,送来了“保障淮扬”四个大字的匾额,悬挂在县署正中。
1850年,连云港,57岁的魏源,被派去整治两淮盐务,来到板浦镇,兼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下属淮北海州分司运判。
1851年,魏源升任高邮州知州,他筑高邮湖大堤,改建文游台为书院,还抽空整理著述,完成了《元史新编》。
世乱多变。
年逾六旬,魏源辞职,举家迁居兴化,寄寓西寺。
归隐山林,他开始了自己潜心学佛的老年生活,活成了一个传奇。
如果有人偶遇了这个仙风道骨的老者,他大概会告诉你,“甭说这个山头,整个江苏,鄙人哪儿哪儿都熟。”
咸丰六年(1856年)秋,他去杭州游览。次年农历三月初一,在杭州东园僧舍去世,终年64岁,葬于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来源 | 江苏文脉、东台融媒综合整理
编辑 | 王樱
一审 | 史伟
二审 | 陈美林
终审 | 夏静华
声明 | 凡“东台融媒”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否则构成侵权!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