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演讲人气王 | 中集祝佳利:IDC行业全球化高速发展下的中国企业新机遇

科技   2025-01-21 12:06   北京  

摘要

2024年11月,为期两天的数据中心标准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举行。大会以“AI之光 照耀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国内数据中心产业链的权威专家、关键企业领袖及行业精英,共同探讨AI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变革与未来发展前景。江门中集数字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产品总监、CDCC专家技术组委员祝佳利受邀出席会议并以《IDC行业全球化高速发展下的中国企业新机遇》为题发表演讲。现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供广大数据中心从业者参考。

本次分享主要是三部分。第一部分,分享全球数据中心发展的现状,主要以数据从不同的维度去表征现在整个全球数据中心发展的趋势;第二部分,尝试去分析现在海外数据中心,影响其建设的一些核心要素,从资源、交付、成本三个维度去做一些讨论;最后分享和探讨在这样的市场之下我们中国企业能够获得哪些机会。

一、全球数据中心发展的现状

整个互联网在现在生活中对我们的渗透率是非常之高的。从电子邮件到短视频,以及最近火爆的人工智能ChatGPT。整个互联网行业一直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不停的有新的热点出现。对于数据中心来讲,我们是支撑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设施,只有互联网行业的繁荣,才能最终带来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
通过下图整个全球数据中心整体市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大家可以看到非常亮眼的数据,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增长的趋势和速度是非常喜人的,是一件让大家感觉很兴奋得一件事情。

接下来从市场份额给大家做一个小小的归纳。我们列举了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一些数据,我们看到,北美依然是全球数据中心发展的核心区域,成熟市场里面半壁江山以上是美国的一些市场,包括新兴市场北美这边也是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

接下来分析的维度其实是从数据中心的规模看。我们能看到,2017年不论自建的还是租赁的,超大规模的比例只有20%。但到2023年,整个大型数据中心规模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个,所占整体数据中心的比例已经达到41%。这个数据其实和现在国内的情况也比较相似,能助推这种趋势出现的因素,我认为还是人工智能及新兴技术对于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

总结来看,影响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工智能,另外,比如说云计算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包括数字经济和数字主权的需求也是推动了整个数据中心的发展,包括政府给予行业的激励措施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接下来再细化一些,把最初做的几个区域,比如说北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亚太地区分别做分享。

在北美市场大家首先关注的第一个数字是29%。我相信不管任何一个行业,年增长有30%左右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业绩。再看另外几个数据,第一是空置率,空置降到历史最低的2.8%。去年2023年新增的容量是达到了69%,但更重要的是新增容量的69%中其中80%的在建项目已经被预租了,就说明北美市场的热是真的热,所有的项目在建设中已经被预定了,所以整个北美市场的火爆相信一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说到北美,不得不说弗吉尼亚州,它算是王冠上的明珠,不管是13.2GW的存量,虽然包含规划中的,但是这个数字也非常惊人。但是更加惊人的是colo的空置率只有0.8%,这个需求之强劲远远领先于其他的市场。所以如此火爆的北美市场,巨头们也在不断的投资,包括亚马逊,包括Equinix,都是在近期有很大规模投资的计划。

接下来是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相对于北美可能相对会逊色一些,但是仍然是数据中心非常主要的市场。在北欧,挪威、冰岛、瑞典,以及中东地区其实也显示出了不错的增长趋势,而且空置率都还是比较合理的状态。提到具体的城市,我们不得不提到伦敦,虽然说现在受到了电力供应的限制,但是毫无疑问它依然是整个欧洲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市场,我们看到这些行业的知名企业也在近期都对伦敦继续持续的有一些投资的动作。另外是约翰尼斯堡,它的的空置率为1%。我们结合当前所展示的数据,我们以运行容量139兆瓦,在建容量211兆瓦,其实总和才300多兆瓦,总量并不是很突出,但是我们看到在建容量的容量已经超过了已运营容量,而且再结合1%的空置率,作为南非经济商业和工业的中心,整个南非七成的数据是集中在约翰尼斯堡的,它的潜力也是非常巨大。

接下来欧洲和非洲地区除了提到的柏林、奥斯陆、维也纳、苏黎士、米兰和马赛,都有一些政策和一些需求,包括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也是比较热点的新市场。

说到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不得不提的中东地区。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是沙特,我认为比较亮眼的数据首先是互联网使用率99%。因为整个沙特的国民富裕程度比较高,所以互联网渗透率非常高。沙特政府也启动了2030愿景,启动一些超级工程,其中他们愿意在数据中心的投资也超过了5000亿美金。沙特有丰富石油资源,它的能源资源不成问题,并且它的电价也不算很高,0.08美金。可能有些区域比我们中国电价还低一些。同样在中东,迪拜和阿布扎比这两个阿联酋的城市也是一样的。运营中、建设中,以及正在规划中的基本是1:1,它现在的需求也是非常强劲。

亚太地区,几个主要城市在建数据中心的建设量已经超过容量了,并且在如此大的新建状态之下,空置率除了印度孟买稍微偏高之外,其他都是在合理区域。其中新加坡和柔佛这种热点区域空置率都非常低,说明它的需求也是非常旺盛。

具体城市除了东京之外,日本的大阪也入选了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整个日本市场的潜力都是毋庸置疑。进驻日本市场可能会比较艰难,因为它的规范、封闭性可能对我们来讲有点难度。但毫无疑问,只要能进入这个市场,相信一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悉尼,没有从规模的角度去看,而采用另外一个维度,也就是单个数据中心的平均容量。为什么采用这个维度?它也显示出了这个区域发展的趋势,营运容量是18兆瓦,在建中34兆瓦,未来的规划63兆瓦,另外有如此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相信更多的是由AI需求所驱动。

接下来是在座的专家以及行业同仁大家都不陌生的马来西亚柔佛州。地理位置非常好,贴近新加坡。新加坡现在基于它的土地、电力等各方面资源的限制,数据中心整个的供给是远远落后于它的需求,所以柔佛就抓住了机会。在建和规划中的已经接近2GW,而从整个马来西亚视角来看,有行业专家就提出到2026年全马来西亚规划数据中心的建设量大概是2.8—3GW之间通过海外市场的数据分析也看到了整个数据中心在全球的发展趋势。

二、影响海外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

影响海外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分三个维度:第一是资源,包括电、水、土地;第二维度是交付周期;第三个维度是成本。

首先是水:一个是我们数据中心用水的绝对量,另外一个用水量占整个国家本地本国用水量的占比,虽然看起来数字只有1%,但其实量是非常惊人。随着AI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相信基于能效的原因,水冷方案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大,数据中心对水资源消耗也将比例逐渐扩大。数据在核心热点地区园区一般都是连成片的,不止是绝对水资源,包括市政供水设施,在一些核心热点的地区水资源指标是非常艰难的。

接下来是电:随着AI高速发展以及普及,AI回答一个问题,它所消耗的能源是传统google搜索的10倍。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消耗7.4GW的电力,比2022年的增长了55%,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一些核心地区的用电量,比如美国、中国、欧洲这三个区域本身就是数据中心发展的核心区域,而它恰恰又是工业非常发达的区域,也就是说数据中心未来可能会跟工业去抢电。

首先举例美国,在2023年美国是200TWh,已经占到全美国全用电量的4%,而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9%,也就是说接近10%的电在美国已经被数据中心吃掉了。而这里不得不提弗吉尼亚州,它的电力消耗已经占到整个州的20%以上。

另外一个北爱尔兰,爱尔兰在都柏林有很多数据中心,很多大的跨国企业都在都柏林有布局。2023年爱尔兰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经占到全国总耗电量的21%。这个比例用另外一个数据去印证,2023年爱尔兰全国城镇居民用电占到全国用电量的只有18%,也就是说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吃掉的电能已经超过了它城镇居民的用电量,已经开始和生活生产去抢资源。如此巨大的电能消耗,未来电的指标越来越难拿到,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一些巨头公司已经在前期布局,比如google已经投资了很多风电和太阳能,亚马逊也是一样,而且布点非常广泛,并且已经开始尝试小型核电在数据中心上的应用。

既然是新能源的转型,或者说在局部能源消耗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延伸一个话题,面对能源转型,新能源的就地消纳有哪些挑战和机遇?关于储能在数据中心上的应用最近两年在行业里还是引起过一些热烈的讨论的,包括CDCC在今年上半年也有讨论过储能作为备用电源的可行性。当然储能从现阶段来讲,如果作为备用电源它的初始投资以及它持续运行的时间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如果耦合到新能源电的就地消纳也许就不一样。首先对于新能源电厂,不管是风电和光伏,由于它出力的不稳定性,储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已经为了新能源电厂去就地消纳布置了一定规模的储能,就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是不是我们可以在整个供电架构里面,对柴发配置做一些优化?甚至我们是不是可以在UPS和备用电池方案上去做调整?新能源电价非常有竞争力,储能成本是在逐年下降,这在国内早已一片红海。结合两端,再加上对于数据中心高耗能的企业,在一些区域开始实行阶梯电价,也就是说数据中心用的电会越来越贵,相信整个行业里已经有一些行动。

再说交付周期:列了几个典型的区域:日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东南亚。起初对ChatGPT给出的答案我保持怀疑,但通过查找一些具体案例也印证了ChatGPT的答案还是靠谱的。整个海外市场交付最底线至少要到18个月甚至以上。这是相对比较长的交付周期。从另外两个维度再得出一些数据。首先是服务器功耗:从2000年200瓦的单柜一直到6—8kW我们整整花了15年时间,从6—8kW增长到8—16kW我们花了5年时间。刚刚前面有一位专家也分析,英伟达GPU芯片迭代的频次也能看得到已经从两年一迭代到一年一迭代,现在英伟达的芯片主要应用在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又是整个数据中心现在增长的一个很大的驱动力。回到下面这个数据,近两年单柜功率增长的更加迅猛,直接到了16—40kW,现在很多数据中心规划的时候基本是20kW起。今年GB200发布之后,虽然没有批量供货,但可以想见明年数据中心单柜的容量。

为什么要结合交付和功率密度两个维度,因为当机柜功率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对于整个数据中心的供配电系统方案和制冷方案都有巨大的影响。举个例子,假设在2023年规划了一个数据中心,用两年时间交付,很遗憾在两年之后的2025年GB200出来,你的数据中心的竞争力就会变差。所以追求更快的交付速度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之下。

接下来是成本,跟国内的有些偏离,和大家的印象有点差异。在海外至少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一直在上升,可能跟国内有一点偏差。既使成本上升,但是海外投资者依然认为数据中心值得它依然是当前低迷世界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亮点,所以整个需求并没有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在受到而减弱,趋势依然是向上的。具体比如东京、新加坡、奥克兰,它的整体建造成本单千瓦都已经达到10美金以上。虽然很高,但是高的原因都不一样,有些是因为供需失衡,需求太过于旺盛,另外一些可能是当地供应链资源的不足,造成整个数据中心建设的能力相对比较差。

三、中国IDC企业机会点

首先是设备材料的出海,不管是上述提到的UPS、空调,包括柴发,还是我们配套材料,比如架空地板、线缆、桥架等,相信当我们走向海外市场的时候,我们的成本是有优势的。但是我们依然在出海的时候需要去克服一些困难。首先是合规性问题,因为每个市场都有它自己认证的要求,比如比较通用的CE和UL,像一些小众的市场,比如说马来西亚市场,它的消防有BOMBA认证,它的线缆有SIRIM认证,其实这些认证就是我们进入海外市场的第一个门槛。而我认为第二个门槛也需要大家值得注意的,就是当地的运维服务和维保能力,在我们接触的客户中他们对此都非常坚持,这里强调的是当地常驻的运营维保能力,而不是里短期从中国派遣的。当我们准备的充分,能够把这两个条件做的比较好,相信我们一定是可以在设备材料出海市场是能获得一些成绩。现在很多企业,尤其国产品牌也已经很成功走出去了。

接下来是建设能力出海。基于上述一些优秀的工程建设公司,相信我们整个的服务能力在全球来讲应该是非常领先的,整个工程建设能力在数据中心方面仍然有非常大的潜力,我相信如果我们走出去也会做的非常好。

再分享一下预制化的产品模式,因为江门中集一直在做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也是基于材料出海和建设能力出海的另外一条新的路。其实预制化产品最近在行业里讨论比较热,预制化其实就是把工程产品化,把工程的一部分工作转移到工厂用预制化的形式在工厂进行生产,再整体发运到现场做一些工作。

首先第一个预制化产品的形式就是微模块。微模块在行业比较成熟。重点讲讲全预制模块化的数据中心。采用这种方式去做,在现场工程是只需要做到地基就可以了,地基以上都是集装箱模块去堆成的,整个主体建筑是符合相关地区的抗震防火的要求,并且符合永久建筑标准。在工厂去做预制,不只是预制钢结构,并不只是把框架做出来,包括核心设备、UPS、空调、桥架、线缆,所有的机电设备都是在工厂完成相当高比例的预制安装,基本上可以达到80%以上的预制化程度,并且可以在工厂里做一定程度的测试和调试工作。采用这种方式,工厂的预制周期大概是4个月左右,发运到现场的时间要看项目地点在哪里。在现场剩下的工作,只需要去做堆叠,再做拼接以及内部机电的工作,所以整个建设周期基本上两个月左右就可以进入到现场最终的第三方测试。

说到全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相信大家一定有一个疑问,用集装箱盖的房子在海外合规吗?这里我也想分享一下我们CIMC在这里面的经验,其实CIMC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我们之所以切入到数据中心这个行业里面,也是基于我们在模块化建筑方面的一些积累,我们现在模块化建筑寨很多地区都已经符合当地永久建筑标准,比如我们刚刚看到的热点地区,美国、欧盟、新加坡这些地方我们已经都有一些案例。

比如我们在美国用集装箱堆了11层的酒店,完全是用集装箱堆的,也是符合美国建筑标准。包括在冰岛2019年就已经完成了四层的万豪酒店。接下来的英国希尔顿酒店,包括在香港、荷兰都有一些模块化建筑在当地落地的实施案例,所以我认为模块化建筑出海、模块化数据中心整个建设合规性在海外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的。

接下来分享另外一种建设方式预制化是预制撬块式数据中心,它的跟全预制有点区别,它的主体依然是传统方式完成的,钢混、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的。它也是采用预制化理念,我们会将内部机电设备像机柜、UPS设备也是把它整体安装到撬块上面,在内部也是把机电的安装、接线、简单的调试工作完成,最终再整体运输到项目地,这样其实可以大大节省整个项目交付的时间,并且在一些区域我们的成本也是比较有优势。它为什么能节省交付时间,因为现场土建工作是可以跟工厂预制同步进行,而不是像传统项目去做串行。

最后是独立功能模块产品。比如刚刚说的集装箱式的柴发,现在这个趋势依然没有停止,比如冷站、中低压配电房,我们都在尝试,把它做成预制化的产品放在建筑外或者放在建筑内。用这种方式去建设,它本身的部署非常灵活,而且时间也非常短,所以我们觉得它也是非常适合做出海产品的一个选择。

整个IDC行业的发展从全球视角来看,其实依然是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速。看到这么一个“金矿”,我们大家怎么来挖?是靠行业各个环节一起努力,大家共建一个生态,只要我们中国的整个行业同仁大家一起努力,我觉得我们走向海外迎接我们的一定是星辰大海。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往期推荐

● 储能又烧了!1.2GWh大型储能电站突发起火,已不是第一次起火!

● 2025年数据中心专家技术组第一批专家公示

● 字节跳动团队: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应用浸没式冷却解决方案

● 字节跳动团队:基于数据中心部署的冷板液位计运行可靠性研究

CDCC
数据中心标准、技术沟通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