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以槐花为线索,讲述了主人公在槐花盛开的季节里,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波折,最终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美的所在。作品通过槐花的象征意义,传达了生命的坚韧和美的追求这一深刻主题。在槐花的盛开与凋零中,主人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坚韧。同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主人公也逐渐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创作小说,受沈从文指导。1950年调入北京,历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96年12月,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1997年5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汪曾祺的《槐花》是一篇具有深刻主题立意、高超艺术手法、丰满人物形象和重要社会价值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品通过槐花的象征意义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的追求这一深刻主题。同时,作品也提醒我们要珍视生活、追求真善美,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内心的向往和追求。这篇作品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和欣赏。
孙士媛,2023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来自陕西榆林,是沉默冷静的摩羯座,享受写作,享受生活,享受独处,梦想走遍大江南北。
槐花(节选)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来了放蜂的人。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像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没有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他和他的妻子年龄相差很大。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玉渊潭的槐花落了。(文本有删改)
指导老师:张春波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排版:马佳怡
文编:杨雪燕
主编:杨雪 王琨
责编:张春波
总编: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