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志愿服务与观众培育
主题工作坊回顾
10月2日至10月3日,由广东美术馆策划的“无限生长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工作坊第二期成功举办。此次工作坊以“美术馆志愿服务与观众培育”为主题,不仅是对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响应,也是提升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深化文化惠民服务的重要举措。工作坊实现了跨地区合作,邀请湖北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团队,与广东美术馆共同探索美术馆志愿服务的新路径。广东美术馆副馆长胡锐韬出席了公开课及示范课活动。参与公开课的140名学员包括了美术馆教育人员、文化志愿者、艺术教育从业人员及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公众;参与示范课的80名学员包括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坪山美术馆等多家广东地区美术馆及相关文博机构的志愿者管理骨干及志愿者成员。
聚焦志愿服务,强化队伍建设
本期工作坊将焦点放在美术馆志愿服务上,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不仅向公众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更为美术馆志愿者管理骨干和志愿者成员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示范和交流平台。这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壮大和优化志愿服务队伍。
△ 湖北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雷雅婷介绍湖北美术馆文化志愿服务的理念、队伍建设和重点项目案例
△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叶小青介绍广东美术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历程,分享广东美术馆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聚力观众培育,拓宽文化视野
“无限生长”工作坊将“观众培育”作为重要议题之一,体现了美术馆对公众文化需求的高度关注。美术馆文化志愿服务,以培育观众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提供优质志愿服务引导观众深入了解艺术、参与艺术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公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拓宽整个社会的文化视野。
△ 讲座现场及嘉宾、学员合照
△ 参与“无限生长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坊课程的观众学员可以获得相应学时证书。
实现跨区合作,共享教育资源
广东美术馆与湖北美术馆的联合,是探索跨区跨馆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模式的成功尝试。本次工作坊,湖北美术馆带来了由志愿者团队开发、执行的两个品牌课程。“不‘漆’而遇——漆艺工坊”展现了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活化当地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桥’见江城,‘桥’见花城”则体现了美术馆结合馆藏,挖掘当地地域文化开展公共教育课程的思路。
本次工作坊实践的跨馆跨区合作模式有助于双方互相借鉴优秀经验,共同提升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省内多所文博场馆的志愿者管理骨干和志愿者成员也都参加了本次工作坊的活动,表现出跨馆跨区合作的现实需要和重大潜力。
△ 在“不‘漆’而遇——漆艺工坊”示范课上,湖北美术馆的志愿者为学员介绍漆艺的历史,结合馆藏分享描金、螺钿等大漆髹饰技巧。并在创作环节开始前向学员介绍大漆的特性,示范大漆漂染的技巧以及保存知识。
△ “‘桥’见江城,‘桥’见花城”示范课上,湖北美术馆志愿者结合馆藏介绍武汉的城市历史以及“桥”承载的城市文化,并向大家介绍由展览延申出的“拼贴画”创作的思路。
△ 示范课学员创作了广州的地标建筑后,与湖北美术馆的志愿者一起将作品拼贴在画布上。“江城”武汉与“花城”广州通过大桥连接起来。
完善服务体系
推动美术馆公共教育创新发展
此次工作坊从普及“志愿服务精神”出发,在共同搭建“大桥”的氛围中结束,寓意深远。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和团队交流,双方团队在有关当前美术馆公共教育和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等方面有许多共识和目标,形成了许多可继续深入讨论与合作的议题和计划。“无限生长”工作坊不仅是对现有志愿服务模式的总结和推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实践探索。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创新,广东美术馆将努力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为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无限生长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工作坊第二期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美术馆志愿服务与观众培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广东美术馆能够继续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2024年“无限生长的美术馆公共教育”
工作坊还在继续,
欢迎持续关注!
艺术使生活更完美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 / 郑晓萱、徐云熵
摄影 / 卢铭冬(志愿者)、谭子杰(志愿者)
审阅 / 叶小青
审定 / 胡锐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