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心不可得 生活处处禅——明尧老师如来藏专题讲座侧记

情感   2024-04-06 12:45   湖北  

觅心不可得 生活处处禅

 2024年春二月

明尧老师如来藏专题讲座侧记  

春樱如雪,杂花生树,一年最美好的季节里,最让华严班的同学们向往的,莫过于坐在灯光莹莹的般若讲堂里,听一位睿智又风趣幽默的老师,侃侃而谈佛法的真谛与生活中能够活活泼泼运用的禅法。




此次,作为华严课程如来藏系列专题讲座之一,明尧老师特意专程来讲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结合实际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剖析“信”与“心”的不二而二之教理、观行、果证。
老师先大致介绍了一下僧璨大师的生平,初以白衣谒二祖,得法后因周武帝灭佛,隐于今安徽皖公山、司空山等地,十多年间居无常所,于隋大业二年(606)圆寂,别人是坐化,这位祖师却是立化,很让人称奇。
但更让人钦佩的,是僧璨大师的《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可谓承前启后,在初祖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观》的基础上,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之道,即是据此而来,此后,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所以,禅宗并非不要文字,而是不执著文字,实际上禅宗的文字也是最多的。    
明尧老师的讲课往往很全面,此次也不例外,等于是对《信心铭》的一次综合性解读,使同学们在短短几天的课程中,收获颇丰,且清楚了解到《信心铭》,其用旨就是在帮助修行人树立圆顿的信解观行,以使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







而关于《信心铭》的主要内容,老师非常精到地归纳为五个方面:
1、开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2、起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3、修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4、证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
5、知禅病--略述十一种用功偏差。 
此中,涉及到“第一念”(方便说)的问题,老师引用了大量的禅宗公案,如云门文偃、曹山本寂、赵州从谂等等禅宗大德帮助学人开悟的故事,一一推论,帮助同学们契入观心的要旨。
如说到观心方法“看”与“见”的不同,则引用了洞山良价的公案:

良价禅师入灭前,曾向徒众示疾。时有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有。”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师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师曰:“老僧看时,不见有病。”

就算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也是会示现有病痛的样子的,难免会让人怀疑,其是否得道,而从禅师的回答里面,却能看出观心法门是超越情性之行,一般人很难做到。
明尧老师即时指出
“老僧看时,不见有病”,这里用到了“看”和“见”两个字。“见”就是起心动念、思维分别,相当于唯识学中的“遍计执”,属于虚妄的生灭法,而“看”则是一种般若直观,平等无分别。“见”总是“见个什么”,它建立在有相的基础之上,有能有所,而“看”则与有无之相没有关系,没有能所。没有相也可以看。看与不动之本觉是相应的,而见则是不相应的。
可见,观心法门就难在不起心不动念,如果会“看”,就能获得“六根互用”的大神通,如阿那律陀天眼第一、跋难陀龙用角能听、舜若多神无身却能觉触等等。



至于禅宗所强调的第一念、无为觉、不动觉、无住觉、圆通觉、不思议觉,这本觉妙真如心,老师很形象地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本觉就如同门卫,而始觉就是门卫正常上岗,不觉就是门卫偷偷离岗。所以始觉与不觉不是两个,而是本觉的两种状态,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倘若是普通人也能听得懂吧。    
老师就此顺势开导,并寄希望于同学们:各位法师将来都要肩负起教导社会大众的重任,如何把高深玄妙的佛法义理,用众生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解说,是非常重要的。”
听明尧老师的课,可谓现身说法,现前受益,特别是针对修行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偏离于不二观行的状态,老师一一毫不留情地批评。
所以,后面的课程,老师有感而发,借由记寻当代禅宗大德、生活禅的提倡者净慧老和尚的法语,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禅法指导课——《生活禅的道场观》。
老师批评现代的修行人,动不动就想一个人关在没有人的地方,去用功,扫扫地就不想安住在扫地中,就想着赶紧扫完就去禅堂用功了,殊不知,禅就在活泼泼的扫地的当下。甚至于年轻人就向老和尚抱怨道寺院里到处都是游客,总是打扰人的修行。老和尚则是不客气地回怼,等到寺院里鬼都没有一个来的时候,你就要哭了!    
同学们听到这里,哄堂大笑,笑过再细细回味老和尚的话,无不折服于老和尚的智慧与洒脱。





而作为跟随老和尚修行十多年的明尧老师,耳闻目睹老和尚的种种言行,更是时时忏悔,时时提起正念,并将禅法落实于当下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将自身的修行体悟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这也是最值得大家感动的地方。
最后,老师提出“大众是道场”的概念,作为评判生活禅的标准:
首先,个体的修行要在“融化于大众”的过程中来落实和完成,也就是说,通过融化于大众,破除我法二执,在无我的利他和奉献中成就自己的修行。
其次,个人修行之成就,也要以“融化于大众”为衡量的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融入大众,说明他的我执未尽、众生相未尽,修行还不到位。
第三,修行人获得自解脱之后,还要发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而度尽一切众生所依赖的权智和功德力量,必须在“融化于大众”的过程中来完成。    
这样,强调念头是道场,则生活中处处是道场,老师悲心恳切,引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经文所说: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劝导同学们不要忘失最初修道所发的菩提心,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





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总结:“修行是不离众生的,在日用中才能成就定慧,逆境难,顺境更难。”

一席讲毕,同学们意犹未竟,陷入深深地思索之中。

期盼老师下次能再来道场,为佛法修行中的人生,带来灯的温暖与光明。  



图片由来自网络






莲溪寺
持戒为本,华严为宗,观心为要,净土为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