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科研领域,青岛具有三个“第一”:涉海院士数量全国第一,海洋高端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全国第一
文摘
2024-11-14 09:25
天津
11月13日,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再次吹响了青岛向海图强的“冲锋号”。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近5年来,青岛海洋经济年均增长8.5%以上。202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181.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2.9%,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30.5%,稳居全国第三位。今年前三季度,青岛海洋生产总值4026.5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海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日前印发实施的《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明确未来10年发展目标:到2035年,预计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全面建成现代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均有布局,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产业在全国都有引领力。截至目前,青岛已有规上涉海企业3121家、占全省的30%左右,海洋领域雏鹰企业80家,瞪羚企业78家,独角兽企业7家青岛深入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和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聘请10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院士担任海洋荐才专家,着力提升海洋人才层次和规模。目前青岛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量约103万人,海洋人才近40万人,占全市人才的15%左右在海洋科研领域,青岛具有三个“第一”:涉海院士数量全国第一,海洋高端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全国第一。以三个“第一”为依托,青岛在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助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海洋城市一定是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发达的城市,现代海洋中心城市则意味着更进一步,体现引领示范作用。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均有布局,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产业在全国都有引领力。但也应该看到,青岛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一些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仍旧偏小。为此,青岛提出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要推动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持续发力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提升海洋牧场建设水平,建设“蓝色粮仓”;发展港口航运服务业,推动青岛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发展海洋文旅产业,做好滨海游、海上游、海岛游等文章,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化工产业,推动化工园区扩容升级,提升绿色化、精细化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海洋化工产业集群。二要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突破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提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自主配套水平,努力打造总部型产业基地;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强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打造“蓝色药库”;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着力降低淡化成本,进一步拓展淡化水应用场景;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等领域,推动海洋新能源多元化开发利用。三要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深海开发产业,抢占深海采矿、深海基因、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等新赛道,努力形成先发优势;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围绕感知探测、数据传输、处理应用等领域,构建从硬件到软件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作为“配套措施”,青岛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市现有规上涉海企业3121家、占全省的30%左右,海洋领域雏鹰企业80家,瞪羚企业78家,独角兽企业7家。青岛还联动推进“海创计划”“沃土计划”“硕果计划”,2023年,青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38家,同比增长27.1%;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69.35亿元,同比增长70%。近三年,青岛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等领域,布局海洋技术攻关项目80余项、经费近2.3亿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支持近23亿元,加快海洋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重大创新成果示范应用,拉动社会资本科研投入过亿元,有力带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也是服务海洋企业、发展海洋产业的举措之一。自2023年启动以来,青岛每年发现和树立20家创新性强、成长性高、发展潜力大的海洋企业,支持海洋企业做大做强。今年,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获评2023年度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截至目前,已有40家企业获评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企业壮大,产业升级。目前,青岛在海洋渔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领域不断发挥引领力: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开启运行,引领深远海养殖,“国信2-1号”养殖工船预计年内交付;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攻克关键技术,研发出国际唯一用改性壳聚糖制成的体内可吸收手术止血材料“术益纱”,产品已在百余家三甲医院、千余家二甲医院应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超纯度海藻酸钠制备及产业化的企业,推动该材料在人体植介入材料及细胞移植领域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经略海洋的深入,海洋经济越来越呈现出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特点,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人才的作用尤为关键。青岛一向重视海洋人才。2022年,专门出台第一部精准激励海洋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暂行)》,旨在通过评选活动重点激励两类海洋人才:一是在青岛行政区域内,主营业务符合青岛现代海洋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在一线从事海洋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在2023年全市经略海洋工作会议暨市委海洋委全体会议上,青岛宣布了首届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名单,开展了首次“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表彰环节。这既是对海洋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也是广纳天下英才的宣言书。13日举行的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再次给予海洋人才礼遇,宣读了2023年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名单和近日出炉的2024年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名单,并为现代海洋英才获奖代表颁奖,激励他们在促进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海洋竞争,关键在人。近年来,青岛多措并举推动海洋人才招引不断实现新突破——强化产业聚才。赋予头部企业政策定制权和自主荐才权,加大海洋领域工程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强化海洋人才集聚。深入实施青岛市海洋人才集聚行动和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聘请10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院士担任海洋荐才专家,着力提升海洋人才层次和规模。目前青岛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量约103万人,海洋人才近40万人,占全市人才的15%左右。住青涉海两院院士总数23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搭建平台引才。拥有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3家,其中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省重点实验室16家。部省市共建“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已完成协议签署。依托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字号”海洋平台,加快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其中,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聚集清华大学团队超20个、海内外科学家等五类人才逾百人。实践证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是前提条件和突破口。这也正是青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缘由。在海洋科研领域,青岛具有三个“第一”:涉海院士数量全国第一,海洋高端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全国第一。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青岛基础雄厚、前景广阔。事实上,青岛多年来致力于此,加快以上述海洋科研三个“第一”为依托,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助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深入实施蓝色粮仓、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正依托“国信”养殖工船和“深蓝”深水网箱,引领我国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依托研发的海洋领域国际首款免疫抗肿瘤多糖一类新药BG136等海洋药物,加快临床试验进程,推动我国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取得新突破。《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围绕“2035年建成现代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系统性地提出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区、海洋产业发展先导区、海洋高端人才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等“五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其中,“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区”被最先提及。眼下,青岛还在加快制定《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中,《行动方案》提到将加快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培育青岛海洋新质生产力,比如在海洋装备领域,提出着力突破LNG动力、氨动力、甲醇动力等新型动力船型,提升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等深远海油气开发装备建造能力。《行动方案》还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7年,青岛涉海规上企业超过35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当前,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合作向着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发展,海洋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在海洋领域“走在前、挑大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青岛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