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晚,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通报:近日,网传一篇题为《低俗炒作博眼球,曝“瓜”文化不可取》的文章引发社会关注。经核实,此文章系不法人员假冒媒体名义杜撰并上传网络,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将依法对相关违法人员严厉打击,切实维护网络秩序,保障新闻媒体权益和群众利益。这篇题目为《低俗炒作博眼球,曝“瓜”文化不可取》的文章,此前打着“人民网”旗号在网上被恶炒。人民网官方回应,并没有发过这篇文章,此乃彻头彻尾的“套牌”戏法。同时给出了证据,文章的链接,不是人民网社会法治频道的网络地址。打着人民网的旗号发表文章,链接地址也是高仿的,目的一目了然,就是试图让人相信,这篇文章是人民网所发,得出的是权威结论。其动机又是什么呢?舆论猜测,文章在“指责演员辛某某爆料低俗”“暗挺某男明星”。假冒人民网,参与畸形饭圈,当然应该严惩,人民网迅速的反应和北京警方坚决的行动,颇有些大快人心的味道。
畅快之余,不禁想起一桩旧案。那就是假冒人民日报的名义给保健品造谣。
2017年,一则题为“人民日报:目前在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的帖子,在新媒体流传,看其内容,充满了蛊惑之词,为此,我在中国食品报上发表评论“ 抵制伪“官谣”刻不容缓 ”。至今,在百度上输入“保健食品”或者“保健品”再加上“人民日报”,依然会在首页就看到这样的标题:
人民日报:14种保健品被吹上天,却没什么卵用
人民日报:在中国,很多保健品都是骗人的
人民日报:目前在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
定性|人民日报: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
人民日报: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之一
保健品注定要骗人
而其中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在审查上,保健品需要做的只是跟食品一样进行色泽、气味、理化指标、污染物等指标的审查, 但在宣传上,保健品却可以进行功能性宣传。”
“保健品到底有多少保健功能,国家机构不必进行相关的验证。”
“在我们国家,大多数的保健品商,不是靠产品发家的,而是靠广告发财的。”
“在华人眼中,保健品定义并不明确,种类也十分复杂。通常,指未经临床检验,却声称有利于健康,甚至可以防止疾病的药物。”
“在美国,人们则将“免疫力草药”、营养品、维生素等称为一种医疗骗术。”
“阿胶,说白了就是“水煮驴皮”。阿胶所含的是一种劣质蛋白!”
“如果说体内蛋白质真的短缺,此人可能已经躺在病床上了。因此,健康人是没有必要使用蛋白粉来补充体内蛋白质的。”
有点基本常识和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这样极端的标题和内容都纯属谣言。人民日报名头也肯定是捏造。
以胡说八道的内容,强词夺理的口吻,全面否定了我国的保健食品行业。毫无疑问,这样的伪“官谣”伤害了产业,误导了消费。特别是,文章打上了“人民日报”的旗号,具备了极大的蛊惑性和欺骗性。而且,由于其游荡于新媒体平台,也具备了极强的传播力。
遗憾的是,同为假冒官媒,对于传播低俗饭圈文化的劣行,媒体迅速回应,警方强力介入,网上迅速删帖,舆论集体批判,而对于诋毁保健品的谣言,官方警方舆情都一直没有动静。
应该说,佳假借官媒制造保健品谣言的行径对于社会危害绝不亚于饭圈文化的污染。和被警方立案侦查的文章一样,这些伪“官谣”多为别有用心之作。其用意不仅是通过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产品的雷人评价来博眼球、拉粉丝,更多的是借助社会流行的负面舆情,对一种行为、一种现象进行极端的、偏颇的、恶意的评价,刻意地诋毁一个行业,误导公众的认知。因此,这样的伪“官谣”对行业、对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一旦公众都认为保健品全是假冒伪劣,我国保健品的监管价值何在?一旦“人民日报说了保健食品全是骗人的”这一谬论影响了百姓的认知,党报的公信力何在?一旦消费者都听从蛊惑去抵制保健品,健康中国何在?
事实上,作为业内人士,对这些伪“官谣”的属性肯定是心知肚明。这样的文章。在新媒体上,鲜有食品行业的转载者,因为他们明白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但遗憾的是,很多业内人士可以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但是却没有挺身而出,去批驳这些谣言,他们对这样的谣言不屑一顾,认为这谣言说的不是和自己的企业、自己产品的市场具体相关的事,而且因为伪“官谣”拉上了官媒的大旗,他们情愿保持缄默。而作为监管部门,他们主要的精力用于监管企业,对于伪“官谣”,只要是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风波和市场风波,监管者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在多方责任相对懈怠的环境下,这些伪“官谣”得以流传,形成不良舆情。这种对低俗饭圈文化严查紧追,对保健品谣言不加干预的根本原因,是保健品的非主流和边缘化,是个别监管者和媒体对保健品的低看一眼,是公众对保健品认知的误区。
假冒官媒,事情非同小可。饭圈畸形的拉踩文化,严重污染了网络清朗空间,保健品的谣言,严重扰乱了人民美好生活。对假冒人民网的文章警方立案调查理所当然,相关人员必定会付出代价。而对于假借人民日报的谣言尽管时隔多年,但流毒依然蔓延。应当以司法的力量加以重拳整治。
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时隔多年,当初的反动文章还堂而皇之地留在互联网,并且还在衍生出新的以人民日报名义黑化保健行业的内容。这就不能不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伪“官谣”还在流传,看来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和网监部门联合出手,像整治线下保健身市场乱象和线上不良电商一样,联合公安部门严打网络上诋毁保健行业、诋毁党报的谣言。而作为党报,人民日报是不是也应该挺身而出,官宣辟谣,这样即为健康中国出了力,也为自己正了名。
来源:晓理在说
01
大规模关门停业中的保健品行业 是否会等来执法部门的那个电话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