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他们的样子,让人心疼

文化   2025-02-04 18:26   甘肃  



文/今夕何夕


一转眼,春节假期即将画上句号。

从昨天开始,我便把行李整理了大半,只剩一些必需的小物件尚未装入。

今天一大早,妈妈又跑来给我帮忙。

她执意要将几包腌好的泡菜,还有两盒陕西特产塞到我的行李箱里。

“太重了,懒得拿,那边也能买到。”

“拿着,到单位了给同事分点。”

紧接着就是反反复复的叮嘱:“上班别太拼,注意休息,别老熬夜。”

爸爸也从客厅走进来:“去机场的车预约好了,一小时后就到,我给你微信转了1000块零花钱,在外面别太节省了。”

那一瞬间,我的眼眶突然有些湿润。

来源视觉中国
爸爸的鬓角已然有些花白,额头的皱纹似比去年更深了几层。他虽然笑着,但眼底的不舍,浓郁得像化不开的糖霜。

妈妈正蹲下身子帮忙整理箱子,背影显得有些笨拙。记忆中,妈妈一直身姿矫健,动作十分利索。

心底忽然涌出的思绪,叫我有些情难自禁。我赶忙转过头,不敢再和他们多说什么。

生怕多一句,眼泪就要决堤。

车到了之后,爸爸帮我把行李搬进后备箱。我坐上车,摇下车窗,和他们告别。

妈妈张了张嘴,却只说了一句:“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不要挂念家里。我们都好。”

爸爸点点头,又叮嘱道:“好好工作,奋斗当紧。”

我点点头,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几乎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有父母与孩子指向分离。”

从前慢,只觉得父母在身边是一种桎梏,总是迫不及待想要挣脱家的牵绊;

长大后,逢年过节回家,看着他们日渐老去的面容、逐渐佝偻的脊背,心中那份不能陪伴在侧的遗憾,竟让我产生不可名状的失落感。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我们盼着回家的人,变成了盼着我们归来的人?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眼中那份坚毅和笃定,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你以为的“薄情”,是父母隐藏起来的深情

一位作家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假期,他带着子女回到了农村老家。

因为假期事情多,他几乎都在关门写稿。

父亲好几次来到他的房门外,看到他在忙,便又掩上门走了。

他察觉到父亲的“窘迫”后,连忙问父亲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说。

年迈的老父亲挠了挠头,想要说的话,在嗓子里盘旋了很久才说出来:

你忙不忙?
不忙的话,帮我看看手机,怎么一连几天都打不出电话,如果忙就算了……

话里话外,那份熟悉又陌生的疏远,让他很是吃惊。

他赫然发现,是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和父亲之间变成这样了? 

那一刻,心酸涌上他的心头。

原来,父亲日常鲜少联系自己,是怕自己打扰到孩子的生活。

甚至,每次父母给他打电话,总是先问他在忙什么、吃饭没有,然后在确定没有打扰孩子的情况下,才会说一点关于自己的事情。

来源视觉中国
这让我想起黄磊在一档节目里谈到的一个观点:

“中国式父母有一个特点,不给孩子添麻烦,所有爹妈都这样。”

而这位作家的父亲,就是中国大多数父母最真实的模样:

用“薄情”伪装自己,藏起来的其实都是深情。

网友@心然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心然刚工作那年,父亲就因为肺癌去世了。

孤独无依的母亲,成了心然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

之前母亲还没退休,在老家有工作有同事,心然还能放心点。

但是现在,母亲一个人退休在家,身边也没有说话的人,这让心然十分挂念。

尤其是前一阵,心然和母亲都因为流感卧病在床。

离家万里,心然一边吊着液体,一边担心着母亲的情况。

每次打电话,都害怕母亲接不到,每一个醒来的清晨,都害怕母亲有什么不测。

虽然母亲每次都说“没事没事,很快就好”,但心然知道,那是母亲“伪装”起来的坚强。

来源豆瓣电影
父亲去世那年,母亲的精神头就开始大不如前,眼底的光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暗淡晦涩。

心然想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两人一起生活。但是,母亲总用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倔强跟心然抗争。

别的不说,就你们家那个指纹锁,我就整不明白。

我要是能给你接送孩子还好,但是妈大字不识几个,不会坐车。

我的腿脚不方便,走几步路就得歇息,和你们住不到一起。

看上去,母亲一字一句,句句“无情”。

实际上,心然知道,她是害怕自己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怕给女儿添麻烦。

年少不懂父母心,读懂已是中年人。

为人子女,我们有时候无法理解父母——怎么什么事都揽在自己肩上,开口拜托一下子女很没面子吗?

而为人父母之后,才发现:

一句“没事儿,别担心”,背后是父母深沉的爱。

他们用一生帮我们挡住生活的狂风暴雨,可等我们也经历过生活的磨砺,奔波半生后,才能明白父母沉默的真相。

世上最深沉的孤单里,藏着父母对儿女的思念

撒贝宁曾在某个节目上讲过自己和父母的故事,我印象很深。

2006年,撒贝宁在北京买了新房。出于孝顺,他执意让父母北上团聚,希望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初到北京,老两口有些不习惯。

在武汉时,母亲有自己的社交圈子,经常参加老年合唱团的活动。父亲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友,闲暇时聚在一起下棋品茶、聊聊家常。

然而到了北京,他们发现自己很难融入这个新的环境。

母亲离开了钟爱的老年合唱团,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坐在窗边发呆。没有熟悉的老友相伴,父亲也失去了下棋品茶的快乐。

撒贝宁为了事业,需要长时间在外地录制节目,有时候甚至几个月都不能回家看望父母。

父母知道孩子忙,便选择把这份孤单悄悄埋在心里。

后来有一天,母亲突发脑出血。

当时撒贝宁正在外地工作,接到电话后,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赶到医院。
当他看到母亲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时,他的心被重重地击了一下。
也是在那一刻,他突然明白,自己所谓的尽孝,其实给了父母最深的孤单。

多年以后,撒贝宁曾感叹道:

“我觉得父母会希望子女优秀、成功,但你的辉煌,一定不是父母最渴望的。他们对你最大的期望是平安喜乐。”
是啊。

年少时,总觉得只有自己飞得越高,父母才会越骄傲;

行至中年,才惊觉父母最大的希望,不过是子女陪伴在侧,闲话家常。

看过一份《空巢老人调查报告》,其中显示:

身患疾病的老人,占全国老人总数的1/3,高达5600万人。90%的空巢老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

当人老了,最大的期盼是每天能和孩子们见见面、说说话。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视频。

一位老人,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老人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如今都在加拿大。

可是老人的晚年,却独自在养老院度过,就连生病了,也只能让外甥带他去医院。
来源视觉中国
感慨于老人的遭遇,很多人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经历。

一位网友说,他的母亲摔伤住院,同病房住进了一位老教授。老教授很健谈,经常聊儿女在国外挣大钱的那些事儿。

有一天突然不提了,一开始他挺纳闷,后来才从母亲口中得知,母亲跟老教授只说了一句:“我就一个儿子,没啥本事,干点苦力,俩孙子还得天天我带。”

还有一位网友说,自己的邻居是个空巢老人。老人家生病了,自己打的去医院,自己输液;晚上家里突然断电了,老人自己拿着手电筒把电闸推上去。

说起孩子,老人曾经的骄傲如今只剩一句感叹:“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好像也不是啥光荣的事。”

这就是很多父母的现状。 

他们活了一辈子,最大的想法就是不给子女添麻烦,最大的心愿就是竭尽全力托举子女。

可是到老了,却要面对难以言说的孤独与苍凉。
来源视觉中国
有生之年,别让“孝”迟到

有网友说:“世界再大,也大不过家人的望眼欲穿。”

每次过完年,总有网友晒出自己的后备箱。

不是被父母的鸡鸭鹅装得满满当当,就是被老家的土特产塞满一整个车厢。

父母用爱将后备箱填得满满当当,可他们的心,却很容易落空。

有生之年,对父母最大的报恩,是常回家看看,是有事没事多喊一声“爸妈”。

主持人尼格买提曾带母亲去看病。

母亲在手术室做手术,他在外面等:

“我们之间隔了好远,得不到里面任何消息。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一刻你觉得自己好没有安全感,父母真的是老了。”

世上最大的缺憾,是有生之年,爱却迟到。
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时间太残酷——

残酷到,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就已经等不了了。

我的同事小惠跟我讲过她父亲的事。

小惠的父亲前两年查出癌症。因为是转移癌,家里一直给父亲做保守治疗。

在家人的照顾下,父亲的身体一开始维持得还算不错,可突然有一天,他就无法正常吃饭了。

健康状况也开始迅速恶化,没过多久,就只能依靠轮椅活动。

有天晚上,父亲又痛苦地闹腾起来,妈妈打视频给小惠,希望小惠能安慰父亲。

视频里,小惠劝慰父亲:

“爸,你快睡觉吧,明天就好了。”

父亲听完女儿的话,用尽全身力气回应:“爸爸要走了。”

来源视觉中国
可小惠始终不愿相信,总觉得再好好治疗一下,或许就能留住父亲。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小惠依然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回家照看。

直到弟弟打来电话,一句“爸走了”,才让小惠如梦初醒。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惠每天都活在哀恸中,每天一睁眼,想到的就是:

我没有爸爸了。

人们常说:“亲人的离世,不是一晃而过的暴雨,而是余生漫长的潮湿。”

那些没说完的话,没一起散过的步,都会化作余下岁月里,最苦涩却又无能为力的亏欠。

人生如逆旅,过去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而见不到的,是亲人。

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吧。

聊聊天、唠唠家常,让他们知道,你一直在他们身边。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这世上,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比如阳光、空气,还有父母的爱。
他们的爱,不显山不露水,却让我们回味一生。

岁月是一个轮回。

趁他们尚在,趁你还未老,珍惜当下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并用心感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点个“推荐”,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带着爱和祝福,奔赴心中的诗与远方。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正在消失的中国雪糕

套公式走捷径?不要小瞧易烊千玺

“过年,去奶奶家还是姥姥家?”孩子的回答太真实,父母别埋怨

胖东来2024年终奖,不敢想


作者:今夕何夕,但遇良人,山水一程。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责任编辑:毛新雯。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每晚相约,陪你读书、看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