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在义井镇王看小学的校园,每周日下午都会响起一阵充满活力的鼓点声,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苇子灯阵在这里焕发出别样风采。
“手抓牢,脚跟上,挺胸抬头听鼓点,后面的跟紧别掉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苇子灯阵传承人王军强的声音在校园中回荡,24名学生手举竹竿,在他的指导下不断变换队形。
义井镇东王看村的民间“社火”——“苇子灯阵”,历史传承已久,其形制风格奇特、表演场面宏大,在冀南、豫北一带独树一帜、名闻遐迩。2006年入选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2008年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然而,在传承过程中,苇子灯阵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于其无图谱,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加之各种历史问题的影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曾一度濒临失传,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
但困难没有阻挡传承的脚步,为了把这项“非遗”传下来,像王军强这样的老艺人化身老师,毅然承担起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一点一滴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我从十几岁开始跑苇子灯,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跟苇子灯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现在有机会教孩子们跑苇子灯阵,我会认真教授他们,希望他们传承下去,把苇子灯阵发扬光大。”王军强说道。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苇子灯阵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王军强还带领学生们参观了位于东王看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的苇子灯阵展厅。一进入展厅,孩子们的目光便被一盏盏漂亮的苇子灯所吸引。
“苇子灯阵多在春节期间的夜晚进行表演,场面盛大、气势壮观”“24杆象征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风调雨顺”“传统的苇子灯阵节目有《跑圆场》《四马投堂》《八门套九星》《倒卷帘》《二龙出水》等,还有‘天下太平’‘共筑中国梦’等字形阵”……王军强一一向学生们讲解苇子灯阵的文化底蕴和独特内涵。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
“奶奶,是这样扎吗?”“奶奶,你看我扎的花好看吗?”……随后,大家来到在展厅旁的房间,村里的几位老人正专注地制作苇子灯,学生们围拢上前,不禁拿起彩纸跟着学了起来。“苇子灯的选材讲究,制作工艺繁复精细,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匠心……”王军强则在一旁轻声解说。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对苇子灯阵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练习起来也更加认真。他们在王军强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着每一个动作和队形的变换,力求将这古老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小的身影在操场上穿梭,竹竿随着他们的舞动整齐划一。学生高子涵说:“每年过元宵节看到很多哥哥姐姐表演苇子灯阵,觉得十分喜庆热闹。现在我对苇子灯阵有了更多的了解,它是我们王看村的骄傲,我会好好练习,期待元宵节能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表演。”
看着学生们认真的态度和专注的神情,王军强不禁感慨:“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苇子灯阵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时常担忧这门技艺会后继无人。如今,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对苇子灯阵充满了好奇与热爱,一切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近年来,义井镇凭借丰富的“非遗”资源与深厚底蕴,在发掘研究、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力,建苇子灯阵展览馆、推相关文创产品、编同名话剧,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发展,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一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下一步,义井镇将继续做好‘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深入挖掘苇子灯阵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普及,推动‘非遗’文化、‘非遗’技艺在年轻人中传播传承。”义井镇党委书记王宁说道。
■编辑:周 兰
■素材:义井镇
■校对:杜曦尧
■编审:李妮妮
■监制:梁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