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文化   2024-12-21 17:44   江西  

加我微信 tuxx001 留言可入交流群


地盖银毡,山披素缟。
冰舞霓裳,坠玉披绦。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
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在古代,冬至这天,
在外的人必须赶回家过节,
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在古人心中,这一天,
天地阳气日渐兴盛,乃大吉之日,
于是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人将冬至作为自然年的岁首 ,
隆重度过,其热闹程度 
不亚于现在过春节 。


家乡的冬至,总是充满着热乎劲儿,
在外闯荡了一年的游子,
可以趁此机会携子还乡。



他们更换新衣,全家团聚,祭祀祖先。
或走访亲友,结伴游玩,尽情玩乐。

和家人一起热气腾腾地度过一年里最长的黑夜,
共同迎接愈发长久的白昼。







冬至最诗意的事,
莫过于“九九消寒图”。

该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
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
每字九画,共八十一画,
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

 
每天的笔画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
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
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
直到九九之后春归大地,
一幅九九消寒图便宣告完成。


另外,也有图画版九九消寒图,
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
每枝九朵,一枝对一九,一朵对应一天。


每天根据天气实况
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其口诀是:“上阴下晴雪中心,左风右雨两分明;
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耕作勤。”

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
唤醒我们冬困的灵魂。




冬至时节,更加刺骨的寒冷
已经大面积穿透树林、穿透旷野、穿透村庄,
直渗每一张面孔、每一根发稍。

随着严寒持续加深,
河面浮起重重的冰凌,一块叠着一块缓慢翻滚,
间或撕开几道冰流,
让沉闷的河水蒸腾出汩汩水汽。



泉水蠢蠢欲动,又有泥土的温度,
一天暖一点;还有白天的光线,
一日长一线。

有南方的早梅,老朽的枝干
鼓出一个两个小芽点......
冬至,暗藏将萌着新生。

一过冬至,白昼的时间又开始延长,
寒冬即将过去,人们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冬至这一天,对位于北半球的中国来说,
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
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因为这一天的漫漫长夜,
冬至还被称作“长至节”。




白居易《冬至夜》诗云:“一年冬至夜偏长”;
又《冬至夜怀湘灵》诗云: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
故杜甫《至后》诗云: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宋代苏辙《冬日即事》诗云:
“寒日初加一线长,腊醅添浸隔罗光。”



在寒风凛冽的时候,人们为了顺利度过新旧交
接的时间节点,求助于与自己关系至为密切的祖灵,
并且在祭祀祖先的仪礼活动中对族群关系进行再确认,
从而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冬至至古就有祭祖的习俗。

 
《周礼》贾公彦疏曰:“礼天神必于冬至,
礼地祇必于夏至之日者,
以天是阳,地是阴,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
是以还于阳生阴生之日祭之也。”




冬至祭祖之俗,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
冬至节前数日就清洁斋戒;
冬至之日,以黍米与羊羔祭祀玄冥之神(北方水神)与祖宗。
清代北京的旗人在冬至祭“祖宗杆子”,
祭后亲朋围坐,分吃祭过祖宗的“白肉”。
福建人在冬至节这天,以一种米粉作的团子祭祖,
有的还在门口挂两个米团。


古人很看重冬至,
把大年、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
因此这一天人们还要贺冬、拜冬。
白居易在就有“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



旧时上海人家有句俗语,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在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团圆,
也寄予我们对幸福的期盼。



而北方则会吃饺子,
因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一年中的至暗之日,
无论天南海北,
愿你我都能尝到,至浓人间情味。


朔风凛冽,万物枯槁。
唯有家中的温酒热茶,
尚可铺陈出一丝人间情味。
 
无论充满烟火气息的围炉闲话,
还是别具高格的煮雪烹茶。

冬日烹茶,总是一种精神的闲适,
也是对生命最好的温养。



万籁俱寂,窗外雪落簌簌,寒风乎乎,
屋内炭火嗤嗤,松风习习。

红炉坚炭,小壶慢筛,
二三良朋,知己好友,
推杯换盏,言笑晏晏,
清谈娓娓,不觉竟日。



愿你我都有此闲情,
不负冬至好年光。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微信号:gxjhshys




往期内容回顾 -



内容或品牌合作请联系

zuitaoci@qq.com 或主编微信 zui-taoci


更多陶瓷内容,点击 阅读原文↓↓↓

最陶瓷
欢迎关注最陶瓷,器物美学爱好者与从业者聚集的地方。 留言可入器物美学交流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