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嘉善读一首诗

文化   2025-01-27 09:00   浙江  

本文转自上海电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去嘉善读一首诗》,点击转跳原文。


去嘉善读一首诗
吕晓明


2025年的第二天,临时起意,即刻起程,籍着轨道上的便利,一个多小时便来到嘉善。我为正在这里举办的孙道临老师的纪念展而来,这个展不同于以前有过的生平展,取了特别的展名叫《一首诗的纹路》,设计了特别的布局,以电影的“特写”、“平行蒙太奇”、“画外音”和“闪回”为标题,介绍了道临老师的艺术经历和个人生活及以前少有提到的个性、爱好、秉赋等等,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他的内心和情感,在策展和布展上颇有创意和深度。


一个展览要面对的是千万个不同的观众,于我而言,了解道临老师的生平和演过的电影,却没读过他写的诗,展览中的一些日常生活的照片也是笫一次看到,这些照片也是诗,是他不经意留下的小诗,和他用心写下的抒发胸臆的大诗一同构成了诗人的孙道临。


戴着时尚的飞行帽同两个姐姐的合影虽在寒冬尚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如同他喜爱的舒曼的《童年情景》,那么下面的《鹰之歌》就是舒柏特的《冬之旅》,严酷的人生之旅开始了……


还有下面这首“时间是一辆蓝色的静默的车…”


上面的这首是给王文娟老师的情诗也是自己内心对幸福的渴望。


道临老师早期的诗收集在这本《燕园集》里,他进燕京大学读的为何不是文学呢?


这段散文诗般的话语流露着对生命的留恋,仿佛是舒柏特的《未完成交响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为越剧电视剧《孟丽君》添写的片头歌亦是对人生的思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遗怀,引我忆起那天在复兴公园边门处一座小楼看片时他的严肃……


父爱是不需要理由的,王文娟老师的这段记忆让每一个父亲会心解颐。


北平沦陷时期,年轻的燕京哲学生曾在京郊替人放羊为生,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此刻,哲学的思考是否化作了人性的衡量?“善”的坚守除了来自家乡名称的浸润是否也有着羊儿那温顺纯朴的感染?


走出善博,我突然有所悟想,道临老师的“纯”“真”从何得之?他的家庭,父母的人格品行,从小读的书受的训育等等是如何塑造了他日后的人格和人生?和王文娟的神仙眷侣又是怎样抚慰了他的心灵,时时点燃他生命的火种等等,这些话题似乎都超出了对某个个人的探究有着更广泛的思考价值。这个展览是一个纪念活动,亦有学术上的启示。想起我多年前谈谢晋时提出的是什么环境什么因素造就了谢晋,谢晋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这些人和环境、人和历史的话题都可以从这个展览对孙道临的成长环境等各方面的介绍中得到映证。


在1949年后的中国电影演员中,道临老师在修养和专业水准的不少方面可说是无人可及,这个展览突出了他在解放初期演革命军人的一节,从道临老师自我革命的愿望和当时从国统区来的艺术家的普遍心态来说自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他的其它角色,如民族资本家、市民阶层更不用说知识分子尤其是处在转变中的知识分子角色其实是更值得关注的。演员要尝试演各种角色,但仍有更适合他或最适合他的角色的,斯人已逝,道临老师的创造角色的愿望和什么样的角色更接近他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已经不可能深入讨论了。

私心期待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建议上海和整个长三角学表演的学子们都去看,当专业课也当人生课吧。(全文完)



来源:上海电影博物馆(去嘉善读一首诗)

嘉善博物馆
博物馆内将设置馆藏精品展厅、民间藏品展厅、临时展厅、游客服务中心、纪念品商店、书画展厅、青少年拓展空间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