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系县处级事业单位,编制31名,现有工作人员27人,其中管理岗5人,专技21人、工勤1人。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又是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家园。
诗画若尔盖,这里繁衍生息着藏、羌、回、汉等各民族8.1万儿女,各族群众以共同的信念,守护着这片生命的高原绿洲。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管理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生态保护每个环节,奋力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谱写好民族团结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奏曲”,先后被授予“四川省自然教育基地”“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创交融之举,谱好“铸牢音符”
管理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同步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若尔盖国家公园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保护区自然教育“三进”行动,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以“生态石榴籽宣讲队”为载体,走村入户,丰富的活动和宣讲让各族群众深刻理解生态保护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湿地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以湿地为课堂,出版儿童环境教育绘本,编写汉藏双语教材,设立若尔盖湿地科普教育中心,深入保护区环境教育示范学校举办各民族小朋友共同参与的保护湿地、珍惜野生动植物宣传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对国家的认同感,播种民族团结的种子。以湿地为平台,通过观鸟大赛、生态摄影展、湿地知识讲座等,高质量举办“黄河旅游文化节”“若尔盖湿地草原保护暨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吸引全国各地超10万人次参与。五月,水鸟翔集,宾朋齐聚若尔盖。“这里动物非常多,能近距离观察到珍稀鸟类,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种体验很难得。”来自成都参加观鸟活动的学生王子臣激动地说道。朋友圈里更有许多爱鸟游客积极分享观鸟经历并倡导生态保护,让大家线上体验观赏湿地鸟类,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呵护生态环境。
一系列的创新举措,让各民族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描绘出携手共建美好幸福家园的生动画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担保护之责,谱好“生态音符”
黄河之水因生态和谐而共美,各民族因民族团结而繁盛。管理局引导农牧民由“放牧人”变为“护草人”,鼓励农牧民参与生态治理、后期管护持续增收,统筹设置公益性岗位8792个,实现国家公园拟建区内公益性岗位全覆盖,若尔盖水更清了、草更绿了、生态更和谐了,周边农牧民和前来参学、游览的干部群众们保护湿地、守护家园的心也系得更紧了。
生态为民,生态惠民。多年来,管理局担当起生态守护者、建设者、发展者的重任,累计投入近4.8亿元,实施“七大保护行动”和“七大治理工程”,从源头上强化生态保护,湿地封禁等,让湿地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构建起“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之美。
作为保护区的巡护员,黑颈鹤的繁衍与行踪都时时刻刻牵动着如科的心。三月回春,万物复苏,黑颈鹤夫妇准时到达如科夫妇所在监测站“探亲”,等待重逢的如科夫妇也上前亲切“叙旧”。如科夫妇怀着期待和责任感,每天赶到巢穴附近,静静观察和等候着黑颈鹤幼鸟的孵化。栖息繁衍,黑颈鹤夫妇守护着如科夫妇的善良与纯朴;巡护与重逢,如科夫妇亦守护着人与动物的信任与依赖。
沙地化绿茵,群鸟眷湿地。若尔盖湿地的黑颈鹤数量也从407只跃升至1100只,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标志。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守护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抓价值转换,奏好“协奏强音”
管理局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探索绿色经济新路径——打造4A级景区“花湖”,推出“高原之宝”等特色产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厚底蕴,整合国家公园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及生态旅游资源,依托“门票收入+生态补偿+劳务用工+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天街业态布局带动+配套设施完善”多层次补偿模式,带动当地生态绿色发展向更高附加值转型。
游湖、观鸟成为川西高原旅游的热门选择。湿地之行让游客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湿地保护成果也影响和带动了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文旅新线路新业态让农牧民在生态旅游多渠道中实现致富增收,带动当地经济实现持续性发展。2023年,旅游接待量再创新高,达到31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累计兑现生态补偿9340万元。数据,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最美音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若尔盖湿地的变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管理局以生态发展为谱,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强音,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为若尔盖各族群众的“不动产”“聚宝盆”,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活改善双赢,共享生态红利。
来源:指尖微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