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西京学院>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三秩风华
弦歌不辍
2024 年
西京学院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
今天
让我们一同盘点
2024年度重磅科研新闻
见证学校
在科研发展道路上
迈出的坚实步伐
我校教师入选“全球前2%
顶尖科学家”!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4)”,我校电子信息学院张善文教授入选。
入选该榜单,体现了我校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的较高国际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体现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和科研工作实力。
我校“工程科学”学科首次进入
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2024年5月9日,科睿唯安公布了ESI最新一期《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显示,我校工程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这标志着该学科领域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国际范围内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收录了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SCIE和SSCI近十年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数据,也是全球公认的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Battery Energy》影响因子
破9,跻身Q1区
根据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JCR(Journal Citait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数据,我校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Battery Energy》首次获得影响因子9.0的佳绩,成功跻身ELECTROCHEMISTRY(电化学)领域和ENERGY&FUELS(能源与燃料)领域的Q1区。在ELECTROCHEMISTRY(电化学)领域的45种期刊中排名第5,同时在ENERGY&FUELS(能源与燃料)领域的170种期刊中位列第24。
自2022年1月创刊以来,《Battery Energy》在编委、作者及审稿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其学术和出版质量迅速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该期刊始终坚持学术至上的原则,致力于为电池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并立志成为该领域综合性的国际顶尖期刊。
《Battery Energy》由西京学院创办,并由YongMook Kang教授担任主编。期刊聚焦于电池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力求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覆盖能源存储、新型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交叉热点领域,填补多个学科空白,繁荣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传承和创新,拓展国际学术前沿阵地。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杨毅(中)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MARS研究院)杨毅博士申报的《水工混凝土孔隙水冻结过程纳观行为及孔结构细观损伤机理研究》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该项目是杨毅博士以西京学院为第一单位申请。
此次获批的基金项目围绕寒区水工混凝土结构面临的低温水环境冻害问题展开,聚焦孔隙水,探寻冻结过程中水工混凝土孔隙结构损伤演化机理。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材料本体出发,寻求改善水工混凝土抗冻性能方案,对提高寒区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国家级项目1项
胡宗锋教授(右)
我校外国语学院胡宗锋教授申报的“《黄金》英文翻译”成功入选2024年中宣部“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
该书为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弋舟的作品,中文版于2020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中国资深翻译家胡宗锋教授翻译,将于2026年12月前在英国出版。
“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 ” 每年精选从1978年新时期以来创作发表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面向国外市场的外文翻译出版提供支持,资助其翻译出版和海外推广,为中国优秀作品顺利 “走出去 ” 开启了一个直通世界的通道,也为其海外传播提供了强大支撑。
获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1项
张文杰教授
我校传媒学院张文杰教授申报的《中国当代民谣传播研究》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该课题研究采用多角度、多学科、跨专业去考察和把握当代民谣的发展和传播现状,从社会学、民俗学、新闻学、舆论学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去考量,从学理上来收集整理、跟踪考察和分析民谣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文学价值等,方能取得重大的学术发现。
获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项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张毅教授申报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互动机制研究》获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该课题主要研究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拓展与实践应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构建和教育科技融合的理论创新。致力于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互动机制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胡宗锋教授荣获中国翻译协会
“资深翻译家”称号
ANNUAL SUMMARY
我校外国语学院胡宗锋教授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做出了重大贡献,被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资深翻译家”荣誉奖项设立于2001年,授予长期活跃在我国外事外交、国际传播、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族语文、翻译理论与教学、翻译服务等领域并取得突出成就的翻译家。奖项旨在表彰资深翻译专家为推动我国翻译事业发展和促进中外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激励广大中青年翻译工作者团结奋进,共同致力于国家翻译能力建设。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张耀博士主持的科研成果“深覆盖层土石坝坝基安全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计算机学院王献锋副教授主持的科研成果“大田自然环境下农作物病害监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电子信息学院冯祥波博士参与的科研成果“典型臭氧前体物高效催化体系构建及净化机制研究”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冯祥波
“典型臭氧前体物高效催化体系构建及净化机制研究”项目针对典型O3前体物高效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难题,阐明了难降解低碳烃/酮酯类VOCs高效活化机制,提出了非碳氢类VOCs高效转化新策略及反应路径调控机制,创制了稀土掺杂多孔锰基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普适性构筑策略和高耐硫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实现了VOCs和NOx的高效稳定安全转化,为我国典型O3前体物高效控制催化材料研制与净化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张耀
“深覆盖层土石坝坝基安全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坝基安全预测、监测、防控、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已在金堆城钼矿、西藏尼洋河多布水电站等多座土石坝进行了应用,经工程检测和运行验证,本项目中所提出的模型和应用技术满足工程安全稳定运行需要,研究成果创新性和实用性强。
王献锋
“大田自然环境下农作物病害监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项目深入开展作物病害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融合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作物病害监测系统和数智化平台,实现作物病害监测智能化、自动化,打造数智化作物病害多维空间监测一体化,实现因地制宜的智能化作物病害监测、识别和预测,为农业管理者和农民提供科学、可信服的病害发生发展信息。近3年来,该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在很多作物种植区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益。
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1项
王振
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王振博士申报的“城市复杂环境下低空无人机视觉目标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批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
该项目的研究方向紧扣当前科技前沿,旨在针对城市复杂环境下的低空无人机视觉目标检测所存在的“空间分布差异大、高质量标注数据少、局部特征提取困难、深度网络参数多”等难题开展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校教师获2025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王振(右)
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王振凭借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成功获得了“2025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这一殊荣。这不仅证明了他个人的才华,也体现了他在科研领域中的努力。
王振及其团队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应用领域的探索,展现了他们在科研创新上的敏锐洞察力。他们研发的军事侦察监测系统与地质灾害检测系统,依赖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以及所开发的特定算法,通过对图像进行精细的检测和分析,能够有效识别军事部署的细微变化、地质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前兆信息。“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军事侦察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提供了科学依据。”王振说。
我校教师冯祥波入选西安
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名单
冯祥波(左三)
我校电子信息学院冯祥波老师入选2024年度西安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名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冯祥波个人在科研和学术领域卓越成就的认可,也体现了学校在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
我校教师在FT50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我校会计学院的Yasir Shahab博士在享有盛誉的Financial Times 50 Journals(FT50,《金融时报》50种期刊)排名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商业伦理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ocial Trust,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and Remedial Actions in China》(《中国的社会信任、环境违法行为和补救措施》)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不仅标志着Yasir Shahab博士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新突破,也是会计学院教师首次在FT50期刊上发表论文。
FT50是经广泛咨询,选出的50份全球最有分量的商学学术期刊,作为每年的商学院评级标准,用以衡量各商学院的研究质量。
Yasir Shahab博士的这项研究是2021年12月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下完成的主要论文之一。该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信任如何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在支撑企业道德行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详细分析2007年至2022年间中国企业的环境违规数据及其采取的补救措施,研究揭示了社会信任对企业减少环境破坏行为、实施预防措施以及修复受损信任的显著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信任度高的地区,企业更倾向于在环境违规后采取积极的补救行动。此外,对于那些因媒体报道、分析师关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机构实地考察而面临更大声誉压力的公司而言,社会信任与环境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突出。这项研究不仅为环保主义文献增添了新的视角,也强调了除监管压力之外,社会信任在塑造企业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FM上
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教师鹿颖副教授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简称“AFM”,中科院一区TOP)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中的自旋电子学现象及应用”(Spintronic Phenomena and Applications in Hybrid Organic–Inorganic Perovskites)。
我校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鹿颖副教授是论文第一作者,苗宗成教授和宋成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安市先进光电材料与能量转换器件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
该综述文章集中讨论了基于自旋轨道耦合(SOC)的自旋电子现象,尤其是Rashba分裂及其在自旋-电荷转换中的应用。文章特别强调了HOIPs中的手性-自旋耦合,这一特性在非中心对称HOIPs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包括手性诱导的自旋选择性(CISS)。此外,HOIPs的复杂能带结构和载流子/激子特性,使得自旋动力学成为研究的核心。
文章不仅总结了HOIP自旋电子学的关键进展,还对未来的科研方向提出了挑战和机遇,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和宝贵的信息。随着对HOIPs自旋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该领域将在未来迎来更多的技术突破,并在自旋电子学的应用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我校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教师张慧敏副教授在国际顶级材料学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简称“AFM”,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8.5)上发表研究性论文Simultaneous light-triggered formation of polymer networks and enhancement of electrohydrodynamic instabilities in liquid crystals for versatile energy saving smart windows。
我校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张慧敏副教授是论文第一作者,苗宗成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安市先进光电材料与能量转换器件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
智能窗户凭借其对光传输的动态控制,在现代建筑和智能信息设备中脱颖而出。液晶根据其分子取向巧妙地调控光传输,成为智能窗户的新型热门功能材料。然而,大多数液晶窗户技术需要持续供电才能实现透光性,并且在成膜性能和调光功能之间仍需要进行权衡。作为建筑结构的关键组件,窗户应长时间保持透明。为了便于大规模加工,聚合物基体是必不可少的。反式电控调光膜是在无电场输入时透明以实现采光,并可通过施加电场变为不透明状态以阻挡阳光。本文通过引入一种光敏胺,成功实现了液晶材料中同步聚合物网络的光诱导形成和电流体动力不稳定性的增强。基于这种创新的方法,我们巧妙地制备了反式电控液晶调光膜,该薄膜能够同时调节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有望在节能智能窗户中得到应用。
我校教师在人文社科类期刊
《美术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
我校设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杨燕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唐五代时期敦煌佛幡用色研究——以20世纪初流散境外收藏品及文书为中心》,在人文社科类期刊《美术研究》发表。
该论文研究分别对敦煌佛幡境外馆藏概况、敦煌文书及壁画图像中的幡、敦煌佛幡用色(丝织类、印染类、彩绘类)加以梳理,通过文书记载与实物做对照研究,丝织、印染及彩绘类佛幡因其织物原料的色彩属性及绘制颜料的差异,使得敦煌佛幡被称为“彩幡”,包括五色幡”、“错彩幡”、“银泥幡”等不同称呼,同时作为宗教法器或供养具都可能存在背后的宗教内涵和理解。其中,在佛教世界对“色”的表述中,佛教典籍、佛教壁画中都在视觉、心理的感受及关照中传播了佛典教义。研究通过各类彩幡探讨了佛教色彩审美观所呈现的象征性、表现性及模拟性特征与佛幡用色的关系。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重点实验室1个
我校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申报的“石油和化工行业液晶聚合物柔性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全国性行业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西京学院和北京京东方晟视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
重点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北京京东方晟视科技有限公司现有国内领先的光电子材料研发、制造工艺平台和西京学院的人才、基础设施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光电子材料领域相关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化项目。在新型光学材料、新型膜材料和显示器件等方面开展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专业的光电子材料成果孵化、产业化平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
我校外国语学院陕西文化翻译研究院张小花教授领衔申报的“文学翻译与数字人文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凭借坚实的科研基础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发展潜力,成功获得立项批准。
西京学院文学翻译与数字人文陕西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作为我校首个省级高校文工交叉重点实验室,是传统文学翻译和研究与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基地。基地追求跨学科合作,结合文学翻译、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遵循“传播文化、突出特色、学科融合、服务社会”的建设理念,聚焦“陕西当代文学翻译与国际传播”“文学语料库研究与应用”和“机器学习与文学文本分析”三个研究领域,致力实现陕派作家文学作品及文学翻译数据信息的挖掘、整合、研究与共享,推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赋能文学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加强陕西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西安市重点实验室1个
我校成功获批西安市低空飞行器智能感知与自主导航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是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支撑平台。实验室立足西安市经济发展需求,面向低空经济战略中智能感知、通信感知、自主导航和应急救援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产业转化。主要研究低空飞行器协同管控、智能通信感知、路径规划与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
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1个
我校商学院成功获批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科技创新智库由秦效宏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依托商学院的学科优势,围绕新时期西安全面推进“双中心”建设、西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问题开展研究,旨在为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1个
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发布《关于公布“2023-2027年第一批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结果的通知》,我校生命科学馆被命名为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
我校生命科学馆于2021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约500平方米,馆藏各类实物标本360多件,虚拟互动设施10余套,投资600余万元。全馆以生命活动的过程为主线,紧贴教学、科普、对外交流的功能定位,通过历史与现代相衔接,虚拟与实物相结合、来源与归途相延续的思路及手段,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起源、机体的奥秘,疾病的发生及前沿的医疗手段全过程。
陕西省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1个
陕西省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依托校政企合作模式,致力于提升公益广告的创意、设计、制作与传播水平。通过宣传陕西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成就,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我校获10项2024年度陕西高等
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
西京学院2024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名单
在陕西省教育厅公布的2024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名单中,我校10项成果获认定,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认定8项(二等5项,三等3项),作为合作单位获认定2项(一等2项)。
我校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
根据ESI 2024年最新数据,我校共有10篇高被引论文。
据悉,ESI高被引论文(HighlyCited Papers)是指近10年内被SCI或SSCI收录且总被引次数排在相应学科领域相应年代全球前1%以内的论文,反映了论文作者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也是衡量学校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校14名教师入选2024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学术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开展学者学术影响力客观评价,遴选了“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名单,从中选出PCSI TOP1%、TOP5%两类高被引学者。
我校共14名教师入选。其中杜永红和叶陈刚两位教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王俊、王建锋、胡亚南、黄健、刘哲、王献锋、刘恺德、张海龙、袁克阔、邱海飞、王振和宁超12位教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榜单显示出学者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对学科的贡献及其重要地位。14位教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不仅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来源丨宣传处 科研处
责编丨张晋瑞
校对 | 李倩
审核 | 李雨蒙
终审丨姜峰
西京学院宣传处出品
想要第一时间看见推送
记得标星哦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