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就是一门科学解释“文化”的学科

文化   2024-10-21 20:30   浙江  

⭐根据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数十年核心系列讲座撰写而成。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9位教授集体讨论,精心讲授、撰写。


⭐欧洲人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赫茨菲尔德鼎力推荐。


⭐何为文化?何为社会?人类的文化和社会是进化的、传播的,还是功能性的?我们如何更好地思考身体、权力、身份、心智、性别、技术、自由等问题。


⭐与其他同类型书不同,本书提倡通俗易懂地讲授人类学理论,并提倡一种启发法,提倡进行批判性思维。


⭐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学者和授课老师,可以作为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流派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以搭配课程必读书一起阅读。

引言

有机比拟论的变体


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这种叙事该从何处开始呢?“现代人类学”的肇始通常跟与之前的进化论假设彻底决裂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19 世纪、20 世纪之交大致标志着一个分界点:“19 世纪的进化论”简洁而自成一体,它是各种形式的“现代人类学”的前身。在这个时期,相关的叙事往往呈现出国家化的形式,而且人类学这一学科变得更加多样化:在英国,该学科被称为社会人类学,它始于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和阿尔弗雷德·雷金纳德·拉德克利夫—布朗两种相互敌对的功能主义;在美国,它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始于弗朗茨·博厄斯的扩散主义与相对主义对进化论的批评;在法国,埃米尔·涂尔干与他的外甥马塞尔·莫斯是民族学和社会学理论起源的共同参照点。本章旨在将这些不同的起源叙事融为一体,概述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之前的进化论如何相互作用。将这些理论放在一起思考有诸多益处。尤其是,与进化论彻底决裂的观念(在人类学流行的关于进化论的理解中,它通常被认为是废话连篇和充满偏见的简单描述)留下了一些尚待解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在已经摒弃进化论的情况下,20世纪的人类学家仍然将非西方人称作“原始人”?为什么当功能主义转向结构功能主义时,会重新出现关于去情境化制度的宏大比较方案?为什么20世纪人类学的许多关键观念、问题与难题—诸如万物有灵论、图腾崇拜、戏谑和回避关系等—最初都是由进化论者提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叙事,它既能讲述这些流派的独特性,同时又不忽略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

这种叙事的规模与范围解释了为何本章的篇幅相对于其他章节显得特别长,这章在本书中充当着扩展背景知识的作用。事实上,本书后面的章节所追溯的许多理论发展—倘若不是全部的话—都是以某种方式从批判或重新发现本章探讨的四个经典理论流派中的一个或多个开始的。


作为这种复杂叙事的框架,我们不妨先简略地概述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流派的,以此作为起点将不无裨益。进化论者试图通过对世界各地现代和过去的风俗习惯进行比较研究,重构他们所想象的不断进步发展的、统一的人类历史。博厄斯提出的研究方案旨在以一种更具实证性和可控性的方式追溯不同文化特质在相邻文化之间的流动,并提出了这些文化特质如何融合成独特的文化整体的问题。在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下,英国的功能主义者开展了一些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对单个社会进行的深入民族志调查,从而展示文化和社会组织的不同方面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者将这个问题进一步精细化,并聚焦于对社会设置的相互关系所维持的结构平衡问题的研究,又将这个问题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比较研究—这两种研究路径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著作的影响。

这些理论的叙事以前已经被讲述过很多次,因此除了借鉴这些流派的原著之外,本章还广泛借鉴了关于这些流派的经典著述(包括 Kuper,1973;2005;Stocking,1983a;1984b;1991;Trautmann,1992b)。我们鼓励读者重新回到这些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从而以更具历史差异、更加细致的方式理解接下来描述的许多转变与变革。不过,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进行简略处理的好处是能够突出一个关键性的特征,而在更为详细和广泛的历史叙事中,这两个特征可能会被忽略。这个特征是,尽管不同国家的传统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区别,而且无疑与这些传统之前的进化论存在一种断裂关系,但是所有这些流派仍然共享一种独特的观念,即将社会与文化视为具体存在的单元和实体,它们是由各个部分共同构成的。这种观念与生物学的有机体论不谋而合。在有些情况下,与生物学的比较参照是明确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则是隐晦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否定的。人类学家曾经将生物学想象成是与他们自己的学科相似或相对的学科。但在这个时期,生物学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尤为明显的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它与这些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比最初想象的更为复杂。

事实上,这种通常被称为“有机比拟论”的观念由来已久,我们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它的踪迹,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Lear,2006)。这是一个强有力的隐喻,因为它留下了许多选择的可能性。对于生物学家来说,研究有机体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譬如对不同物种进行结构比较、对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生理学描述,或者研究一种有机形态向另一种有机形态的转变。反过来,这也可以被想象成是对宏大的进化规律或者相对不太重要的历史偶然性进行的探索。同样地,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人类学家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人侧重于社会和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与整合,有些人比较不同社会或文化中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还有一些人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此外,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及通过这些研究取向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这些立场之间往往是激烈对抗的,但它们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共同的要素。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现在被视为具有深远理论意义的许多转变和区分,最初都是从方法的角度进行的(关于这种区分的讨论,可参见本书导言部分)。与 20 世纪中叶法国的结构主义(参见第二章)带来的观念性变革相比,这种共性更加明显,法国的结构主义全面抨击有机比拟论,并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想象人类学研究对象的方式(Salmon,2013)。

从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有机比拟论—可以看出,人类学的起源不是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明确界定的时间点,而是源于一场国际性的对话。英国的社会人类学、美国的文化人类学与法国的民族学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本质,以及人类学的方法和目的等都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假设,所有这些都与早期的英美进化论者具有明显的差异。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差异都是在明确的对比与对话中形成的。不同的流派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些流派之间的差异是关系性的。正是在这些关系性的差异之中,才诞生了我们所知的人类学。

这让我转向贯穿于本章的最后一个主题,即反复出现的对比和二分法,它们在这些流派之间的争辩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映射和重新映射出来,但最终成为讨论时的关键修辞手法。此类二元对比包括:理论与方法、结构与过程、人文阐释与科学解释。这些二元对比是在本章探讨的对话中形成的,正如接下来的章节将明确阐述的那样,从那时以来,人类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仍然是基于这些二元对比。



【内容简介】


倘若人类享有自由的话,那么这种自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如何解释和理解我们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与模式化的特征?何为文化以及何为社会?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以身份、视角或权力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些差异的来源、意义和影响又分别是什么?人类学是否为研究非人类留下了一席之地?21世纪,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思考人类学理论?


本书源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为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长期开设的核心系列讲座,系列讲座以通俗易懂、内容广泛地讲授人类学理论为宗旨,主要面向本科生,同时也吸引了硕士生,经常还有博士生来旁听。本书涉及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包括进化论、扩散主义(传播论)、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交易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阐释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还有一些得到广泛讨论的理论流派和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曼彻斯特学派、实践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同时涉及经典的和相对晚近出现的理论分裂,如“写文化”时刻、本体论转向。此外,还涉及人类学中的历史思维问题、田野点的扩展与边界问题、塑造和重塑人类学观念的独特作用机制。


在本书中,经典理论线索串联清晰且均有其在当下的继承和评析,前沿理论把握精准,重要议题覆盖全面,适用于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学者和授课老师,可以作为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流派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以搭配课程必读书一起阅读。


【作者简介】


[英]马泰·坎迪亚(Matei Candea),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专长于研究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他的《人类学的比较法》(Comparison in Anthropology: The Impossible Method)一书对于人类学领域最常使用的比较法提出了新见解,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师推荐用书。此外,他还有一本重新评估法国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贡献的作品《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之后的社会学》(The social after Gabriel Tarde)等。


【目录】


导言:一场对话的回响
马泰·坎迪亚
第一章 被切断的根源:进化论、扩散主义与(结构)
功能主义
马泰·坎迪亚
第二章 结构主义
鲁珀特·斯塔什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
凯若琳·汉弗莱
第四章 从交易主义到实践理论
戴维·斯尼思
第五章 人类学与历史
苏珊·贝利
第六章 从扩展个案法到多点民族志(再返回)
哈里·英格伦
第七章 作为认识论批判的认知人类学
理查德·欧文
第八章 阐释性文化人类学:格尔茨与他的“写文化”批判者
詹姆斯·莱德劳
第九章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人类学
克里斯托·林特利斯
第十章 米歇尔·福柯的人类学思想
詹姆斯·莱德劳
第十一章 借助于现象学:从“身体”到“具身化”
马里恩·麦克唐纳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人类学与性别问题
杰西卡·约翰逊 第十三章 没有行动者,没有网络,没有理论:布鲁诺·拉图尔
关于现代人的人类学 409
马泰·坎迪亚
第十四章 本体论转向:流派还是风格?439
保罗·海伍德
第十五章 人与可分的人 463
玛里琳·斯特拉森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

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社会学看中国:传统与现实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历史与秩序
寂静的学术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