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Personal resume
叶沁弋,中共党员,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2018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2021年入选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并成功推免为2022级土木工程专业市政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季斌老师)。
科研成果
1
论文发表情况
1.2024年3月在《中国给水排水》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污水处理系统中藻/菌和藻-菌共生体胞外多糖研究进展》.
2.2024年6月在中科院SCI一区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9.8)上以第一作者发表《A typical acidic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alludes to algae-bacteria-collaboration in microalgal-bacterial symbiosis》
3.2024年8月在中科院SCI一区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IF=8.6)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Presence of iron oxide particles can reduce the cake fouling in UF systems》
2
科技竞赛与获奖荣誉
1.获2024年校级双碳大赛二等奖
2.获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研途历程
01
矢志笃行攀高峰
科研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在这段漫长的道路上,她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感悟。“科研的起点是对未知的好奇,这份好奇心驱使我不断提出问题、追寻答案。”她始终对科研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这也成为了她科研路上的不竭源动力。“科研并非闭门造车。”她深知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重要性,科研期间,她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学习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深入思考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劣,挖掘潜在的研究空白与创新点,从而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在科研中,严谨是基石。”在设计实验时,她全面考量各种变量与因素,严格遵循实验规范,记录每一个细节。她细致严谨的实验作风为科研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02
慧语明灯照研路
“刚踏入科研领域,我完全是一头雾水,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却找不到方向的人。是季老师凭借他专业且独到的眼光,帮我明确了研究方向。”科研道路困难重重,而她最想感谢的人是她的导师。科研途中,实验失败、数据不佳,幸得导师及时鼓励,她才能够重新规划实验,深挖原理找突破。同时,季老师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也深深影响着她,大到数据的精准性、逻辑架构的严密性,小到格式规范、语言表达的精炼程度。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也养成了严谨认真的科研习惯。
“科研上取得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默默付出。他就像我在学术海洋里的灯塔,始终照亮我前行的路。”她满怀敬意地说。
03
并肩逐梦克难关
她还强调,科研路上,紧密的团队协作与交流也必不可少。科研之路绝非孤独的苦行,团队的力量不可或缺。与导师的交流,让她在迷茫时获得指引,他们的经验与智慧犹如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与课题组成员的协作,不同背景的思维碰撞,常常能激发创新的火花,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指导老师
季斌,教授,博导,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入选者。
教育/科研经历:2010-2015,武汉大学,市政工程,博士(硕博连读,2014年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一等奖);2006-2010,武汉大学,给水排水工程/生物科学,(双)学士;2018-20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先进环境生物技术中心(NEWRI-AEBC),访问博士后;2014,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环境工程,交流博士生。
研究方向:污水生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及固废资源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面上、青年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h-index 32,被引次数2000余次),其中SCI收录60余篇,中科院一区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5篇,担任30余本SCI期刊审稿人, 担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SCI中科院二区)与Discover Applied Sciences副主编。202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环境科学领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
—END—
来源丨童灿
编辑丨陈进
责编丨 聂英俊
审核丨吕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