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火 文化永传|马关县开展2024年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旅行   2024-05-27 10:13   云南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近日,马关县“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不仅让年轻一代更深入了解和体验到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对年轻一代文化视野的开阔,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从而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马关县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等11种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县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2项,包括民俗、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多个类别。其中省级名录5项,州级名录9项,县级名录38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0人,其中省级传承人5人,州级传承人20人,县级传承人75人。为了让这些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马关县自2022年开始开设“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在仁和镇阿峨小学、夹寒箐镇水碓房小学、小坝子镇小坝子小学设立了非遗技艺传承点,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校亲自教授学生阿峨壮族版画、芦笙制作和芦笙演奏、苗族响篾等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们了解马关非遗、学习马关本土民族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仁和镇阿峨小学的非遗课堂上,非遗项目“阿峨壮族版画”的省级传承人卢正林,州级传承人龙子辉两位老师正在为同学们讲解刻版画的要点。他们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如何运用刻刀在木板上刻画出美丽的图案,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版画的魅力。课堂上,同学们专注地听着老师们的讲解,不时提出问题,卢正林老师都一一耐心地解答。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们更容易学习理解,他们亲手操作刻刀,小心翼翼地刻画着每一笔每一划,感受着版画的独特韵味。





“这个动作要领就是脚要蹲的稳,脚要这样盘……”在寒箐镇水碓房小学的操场上,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文云老师(特长技艺:芦笙制作)正在教授学生们舞芦笙。他细心地教授学生们舞芦笙的技巧,不时纠正他们的姿势和动作。此外,他还向学生们讲解了如何吹奏芦笙。他耐心地指导学生运用呼吸和口型,吹奏出悠扬的乐音,让他们逐渐掌握了吹奏与舞芦笙技巧。操场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手握芦笙,认真地吹奏着,跳着。美丽的苗族服饰随着舞蹈的动作像花朵般绽放,悠扬的乐声在校园里回荡。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与此同时,小坝子镇小坝子小学的桂花树下,州级非遗传承人熊定仙老师(特长技艺:苗族响篾),正在教授同学们吹木叶。她从树枝上取下一片绿叶,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片简单的树叶如何运用气息和指法,吹奏出美妙的音乐。她还身着民族服饰,向同学们讲解了苗族文化的内涵,让同学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熊定仙老师还为同学们示范了苗族响篾(响篾是苗族同胞喜欢吹的一种“口琴”。)让同学们深刻了解了家乡丰富的民族文化。



而操场的另一边,阳光炽热,孩子们双手持着芦笙,跳着欢快的舞蹈,仿佛整个操场都被他们的热情所点燃。州级传承人侯正祥(特长技艺:芦笙演奏)站在孩子们中间,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双手熟练地操作着芦笙,音符从芦笙中流淌出来,如同一股清泉,让人心生愉悦。他的眼神专注而深情,仿佛在用音乐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孩子们围绕着侯正祥,双手持着芦笙,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他们认真地模仿着侯正祥的动作,学习着他的演奏技巧。他们的舞蹈动作虽然稚嫩,但却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们对芦笙音乐的热爱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整个操场都被芦笙音乐和孩子们的舞蹈所充满,这是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




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了非遗项目的知识和技能,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家乡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截止目前,2024年马关县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共开展了3期,30余次课。今后,马关县文化和旅游局还将引进更多的项目,走进各中小学校,将我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当中,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和保护意识。



编辑:祝喜菲

审核:史兰芳

马关文旅
用于发布政务公开、办事指南、文旅活动、文旅资讯等信息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