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画幅一般指的是小于全画幅尺寸的感光元件。像我们常说的APS-C和APS-H等画幅都属于残幅。
我们知道,全画幅的感光元件等效于135型胶片的尺寸,也就是标准的35mm胶片尺寸,尺寸大小为36×24mm。
各大厂家出于成本和市场考虑,推出了比全画幅小一些的传感器,像APS-H、APS-C、M43甚至更小尺寸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残幅。
全画幅是摄影师比较推崇的传感器尺寸,有的摄影师甚至追求中画幅和大画幅,在很多摄影师眼里,残画幅天生就是低人一等。
俗话说,底大一级压死人,说的就是传感器尺寸大的优势。
首先残画幅的价格和全画幅就有很大差距,残画幅要比全画幅便宜很多,摄影也嫌贫爱富,更昂贵的全画幅自然要“高贵”一些。
当然,价格也是残画幅的优势,对于新手或者非专业人士来说,花大价钱买全画幅确实没必要,经济压力也不小,所以残画幅就成了更经济实惠的摄影方案。
全画幅贵不是没道理的,毕竟它的尺寸大。传感器尺寸大通常能带来更好的画质。
残画幅尺寸小,这就意味着同等像素下,传感器上每个光电元件的距离更近,它们之间就更容易相互干扰,从而影响画质。当然,这种画质的区别肉眼看起来并不是特别明显。
更明显的区别在于暗光下的表现,因为残幅的传感器尺寸小,所以单位时间内接受的光线就比全画幅少很多。在高感光度下通常比全画幅更容易产生噪点,这在暗光环境下拍摄就非常明显了。
另一大区别在于虚化程度。我们知道,物距、焦距、光圈这些都能影响虚化效果。
当焦距、光圈相同时,因为残幅的感光元件小,所以要想拍出和全画幅同等大小的物体时,残幅所需要的物距就要长一些。也就是说,残幅相机就得离得更远一些。换言之,站在同一位置,使用同样焦段,全画幅的视角比残画幅的视角要大一些,看到的东西也更多。
这样一来,虚化效果自然就要变差一些。残幅要想获得全画幅同等的虚化效果,要么使用更大的光圈,要么增加焦距。
所以残幅相机就有一个等效焦距的概念。这个等效焦距也都是以全画幅为基准来计算的。等效焦距=残幅焦距x焦距转换系数,其中这个焦距转换系数是根据传感器对角线和全画幅传感器对角线的比例来计算的。
因为每家传感器的尺寸不一样,所以这个焦距转换系数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尼康的APS-C焦距转换系数是1.5,佳能的APS-C焦距转换系数就是1.6。
言归正传,等效焦距也就意味着残幅相机下的视角等同于全画幅的视角。比如APS-C相机使用50mm镜头,它的等效焦距就是50mmx1.5=75mm,也就是相当于全画幅75mm镜头看到的视角。
所以,如果我们把全画幅相机的50mm镜头安装在APS-C相机上,那么就相当于一支75mm的镜头。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全画幅相机的镜头安装在残画幅相机上,从而获得更长的焦距。
全画幅相机镜头可以装在残画幅相机上,那么可不可以反过来呢?把残画幅的镜头安装在全画幅上。
因为传感器尺寸不同,所以设计的时候,相机法兰距不同,也就是传感器到镜头卡口位置不同,就会导致残画幅的镜头安装在全画幅相机上会导致边缘有遮挡,有的相机可能压根安装不上。
如果非要安装,那就要使用专门的转接头。不过一般很少有人这么做,除了麻烦之外,画质也有损失。
综上所述,残画幅画质稍差,虚化、噪点控制等都不如全画幅,好在它便宜,而且通常防抖效果还不错,所以比较适合初学者或者非专业场景。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