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担任陕西省委书记,修建了一项水利工程,至今被百姓念念不忘

文摘   历史   2024-10-12 07:04   江西  

他是一位优秀的革命干部,一位杰出的农业专家,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和富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永远的榜样。他就是曾担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瑞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光辉事迹,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立下壮志,投身革命

1920年,李瑞山出生在陕西延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彼时正是北洋时代的动荡岁月,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百姓饱受苦难。由于家境寒酸,李瑞山从小就开始放羊谋生。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李瑞山的父母虽是农民却深明大义。

即使全家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也没有让李瑞山放弃读书学习的机会。而李瑞山也从校园中和书籍里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激起了他的报国之志。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誓言,自己一定要为国家的富强昌盛,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

由于早早地被先进思想的光芒所吸引,李瑞山15岁那年,他毅然投入了共青团的怀抱,成为了党的忠实追随者。他在故土奔走呼号,组织革命,播撒抗日的火种。一年后,他更是荣升为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即将打响之际,反动派视民族危亡如无物,只顾自私自利地内讧不休。而我党洞悉时局,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呼唤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李瑞山毅然加入了西北抗日救国会。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智慧,激励着诸多青年,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

能力突出,政绩卓越

八年抗战硝烟弥漫,李瑞山在陕甘宁边区的大地上,用青春的热血和笔墨,为抗日救国播撒希望的种子。他随着党的旗帜,见证了民族的崛起和敌人的灭亡。战争结束后,他奉命奔赴东北,投身于解放战火中的新根据地。他为我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东北人民的解放倾注了不懈的努力。

东北全境解放后,他又被调到黑龙江,参加了集训,然后加入了南下干部团。那时,全国大解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已如同落叶一般飘零。为了让被解放城市尽快复原,同时也为了给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我党便派出了南下干部团,而李瑞山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分子。

随着南下干部团的脚步,李瑞山离开了北方的风雪,奔赴到南方的山水。他到达湖南后,以身作则,带领人民开展生产、教育、改革等各项工作,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魅力。他在湖南迅速扎根,深受湖南人民的爱戴和信任。

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李瑞山对农民群体总是格外关注。他在湖南工作的日子里,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他不断推动湖南的农业现代化,提高湖南的粮食产量。他还曾亲赴广东,考察广东的农业生产,学习广东的先进经验,再将其运用到湖南。

1966年,李瑞山终于又回到了陕西,他的故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李瑞山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没有放弃工作,先后担任了陕西省委第二书记,陕西省革委会主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忠诚、坚定、有能力的革命干部。

无私奉献,向他致敬

李瑞山从来都不是一个光喊口号毫无作为的领导干部,恰恰相反,无论工作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回到故乡陕西之后,他心系陕北关中西部、渭北高原的百姓,他知道这里的土地干涸,水源匮乏,农业落后,民生困顿,便不顾自身安危,不畏艰难险阻,前后多次向中央呼吁重启宝鸡峡工程。

凭借孜孜不倦的坚持和努力,李瑞山终于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并于1969年号召10万水利建设者重振旗鼓,开启了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他亲临前线,巡视指导,不辞劳苦,不计得失,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他想尽办法解决经费和各种问题。历经长达三年多没日没夜的辛苦工作,宝鸡峡工程终于在1971年胜利通水。

李瑞山欣喜地看到了渭北旱地农田170余万亩被滋润的景象,政绩卓越的他,又一次为故乡的农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末,李瑞山从故乡陕西走向了全国的农业舞台。作为国家农委的副主任,他始终关心着祖国的粮食安全与生产,大力倡导水利部门建设农田水利。

九十年代初,李瑞山主动退居二线,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功名利禄。1997年,李瑞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身为一名崇高无私的党员干部,李瑞山的一生就仿佛一段光辉的传奇,更仿佛是一首壮丽的诗篇,他所做出的诸多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在此,向李瑞山同志致敬!

墨说古今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