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学位点!欢迎报考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文摘   2024-10-21 16:43   广东  


新增学位点!欢迎报考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

学位点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依托学校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建立,学科实力强劲。我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生物学、临床药学等 4个相关学科均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拥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广州医科大学在呼吸病学领域连续 13 年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究平台。依托上述学科优势,本学位点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范式,成立了面向呼吸系统工程技术研发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专门的平台和资源,还通过开展呼吸系统工程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培养本学科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

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证书

相关技术转化证书

国内首台体积生物打印机发布

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银奖

学生科研培训场景



2

师资和导师队伍


本学位点现拥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26人;教授19人,副教授11人;留学归国人员19人,博士学位人员占比达100%。本学位点目前已引进/培养了国家杰青、万人领军、国家优青、中科院百人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8位,组建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和科研人员队伍。此外,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首个学科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聘请了柴之芳院士、顾宁院士以及郑海荣院士等 32 位国内著名专家作为委员,对我校生物与医药学科的发展指导把脉。



3

专业方向简介


NO.1

制药工程

药物载体:以肺癌及气道阻塞等呼吸疾病为研究对象,利用纳米生物材料做药物载体,产出原创成果。

药物制剂:以肺癌等呼吸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机理,致力新型功能化药物制剂转化。

NO.2

生物技术与工程

组织工程:以气道缺损和肺功能损伤为研究对象,探索组织工程新技术。开发 3D 打印气道支架实现气道重建等。

生物信息技术:针对呼吸疾病新药开发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生物医药信息。在药物信息挖掘领域积累创新成果,揭示肺癌耐药机制,开发临床装置。



4

部分导师简介


梁兴杰教授,现为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执行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纳米药物的设计合成、结构优化和功能测定及其临床应用中的生物机制。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

郭伟圣教授,现为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入选广东省杰青、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曾担任国家基金委医学部流动项目主任,现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纳米生物材料分会秘书长等学术职务。近5年围绕“微环境免疫调控型纳米载体”开展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Adva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50余篇;主持承担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重点、面上、青年)、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 12 项,荣获中华医学会青年科技奖、广东省药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3项。共培养博士3人,硕士11人。


冷启彬教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肺癌诊治与基础研究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感染免疫、肿瘤疫苗、肿瘤微环境及T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获得科技部 973 和重大专项支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中科院布局项目支持5项、法国巴斯德所国际基金支持1项,常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国自然和基础研发项目等项目的函评专家,并担任过科技部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项目的会评专家。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mmunit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Clinical Cancer Research、PNAS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近 70篇,申请专利6项,包括2项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专利。

张海元教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材料生物学与智能诊疗技术分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光电子活性纳米体系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着重于通过精确调控纳米体系的能级电子结构,在纳米生物界面水平考察纳米体系与生物系统之问的电子传递和能量转化,实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lerials、JACS、&n&ew.Man Today\hCS Nana等发表论文50余篇,投权发明专利8项。先后主持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研发项目。职《Materials》和《Materials Proceedings》编委。

阳范文教授,主要从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和 3D 打印新技术研究。曾在企业工作 10余年,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转化经验,主持8个新项目研发并投产,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10亿元。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或者通讯作者论文 60余篇;申请专利 80余项,获得授权50余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2项)、省级产学研项目(1项)、市级和企业横向项目等 20余项。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兼职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委员。

谢茂彬教授,长期从事纳米生物材料和生物 3D打印领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34 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STAR Protoco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8 篇,总影响因子>200。申请发明专利 15 件,其中PCT专利 2件,已授权 6件。成果转化 2项:(1)1项科研成果(新型靶向肝癌干细胞抗体偶联药物复合物,ADC)转让德国默克公司,委托其进行生产和全球销售;(2)自主开发了-套新型体积生物 3D打印机(包括算法、软件、硬件和生物墨水),已成立科技公司转化。

张智勇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 3D打印转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平台负责人。主要从事于千细胞、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3D 打印等专业领域,多项技术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数千万元。主持与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计划、863 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5项)等科研课题 20余项;发表 SCI论文 80余篇、申请专利 20 余项;受邀担任 20余个国内外学术兼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15项国内外奖项;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专家、教育部首批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9个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

欧阳江教授,现为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聚焦于纳米药物及生物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和组织修复与再生等领域的相关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 Angewandte Chemie lnternational Edition、Matter (Cell Pres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eBio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多篇,论文总被引6300多次。连续两年(2023,2024)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授权专利4项。担任Exploration期刊学术编辑,获Exploration期刊杰出编委奖,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IF=10.2/Q1)杰出审稿人奖等荣誉,入选广州市羊城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教育局羊城学者项目。

张建教授,现为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影像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曾任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医学影像中心研究助理、现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超声换能器及材料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医用光学诊疗技术研发及临床转化等。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因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 30篇、申请专利10余项;共培养硕士8人。

招展奇教授,现为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兼职教授,德国富特旺根应用科技大学客座研究员。至今在国际 SCI科学期刊上发表 130 余篇学术文章,其中中科院分区为1区和2区的80余篇,以第一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或senior 作者(作者列表中排名最后一位)身份发表的 70余篇,并被国际同行多次引用(3500次)。担任国际电阻抗成像执行委员会常委,参与制定了国际胸腔电阻抗成像技术的专家共识;指导国内>90%的电阻抗成像相关临床研究,参与制定中国胸腔电阻抗成像临床专家共识。现担任Heliyon、Frontiers in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等期刊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更多资深导师,可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至学院官网查看)



5

就业方向和前景


生物与医药学科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医、药、工交叉背景,与医疗行业发展契合度高,深受相关企事业单位欢迎。为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我校举办系列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引导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举办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邀请相关呼吸医疗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会,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协助企业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以及毕业生了解招聘单位用人需求。我校生物与医药相关专业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人文素质高;毕业生就业面广,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医疗器械、医药企业和医院从事技术研发与应用,也可以在研究所、大学等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转载自公众号: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日常事务及就业信息的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