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医生 |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民生   2024-12-18 21:48   西藏  
        
                                          
上世纪80年代末,我的母亲娜仁图雅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蒙医学校(现为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开启了她长达数十年的从医生涯。

她是一个热心肠的蒙古族女性,也是一名参加过革命的“老八路”的女儿。外公的言传身教,让母亲懂得了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在她的记忆中,草原上的人们总是互帮互助,不分民族,亲如一家。成为医生后,母亲接触到蒙古、汉、满等许多不同民族的患者。无论患者来自哪个民族和地区,她都一视同仁,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疗。

2002年的一天夜里,一位名叫柏华山的汉族老人,因脑血栓复发生命垂危。他的家人心急如焚,找到了母亲。母亲立刻前往为老人检查身体,及时制定了有效治疗方案。


随后的几天几夜,母亲守在老人身旁,病情得到了控制。老人的家人眼中噙满感激的泪水。几天后,老人在儿女的搀扶下,将一面印有“医德高尚、重回夕阳”的锦旗送到母亲手中。


▲2002年,汉族老人柏华山在儿女的搀扶下,将印有“医德高尚  重回夕阳”的锦旗送到娜仁图雅的诊所。作者供图


2004年正月,我的外公与世长辞。同年8月,我的外婆复发肺源性心脏病,母亲因工作忙碌和交通不便,等赶到时外婆已经心力衰竭,悄然离开人间。


“阿布、额吉,女儿想念你们,女儿对不起你们。”母亲哀痛不已。她愈发坚定地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视作矢志不渝的追求,把对父母那深沉如大海般的爱,投射到每位病人身上。


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乡村,母亲义诊的足迹遍布科左后旗的大部分嘎查村。在她的微信联系人里有1000多名患者,他们经常询问病情,不论多忙,母亲都会及时回复,给出相应建议。很多患者与母亲以“姐妹”相称,到旗里办事儿的时候,总会来看看母亲,向她诉说家里的大事小情……在这些人眼中,母亲像亲人一样。


▲2017 年,娜仁图雅(右二)到食道癌晚期患者李占林家中走访。作者供图


在前些年的脱贫攻坚中,身为共产党员的母亲主动包联了双胜镇丰胜村8户因病致贫的汉族群众,其中有3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母亲帮助他们做精神残疾鉴定并办理证书,申请残疾人补助资金。平时只要有空,她就带着医药箱走进这些包联户家里,细心为他们检查身体。


逢年过节,母亲总会早早地准备好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到包联户家中。有的家庭遇到难解决的事情,母亲就帮他们出主意、跑腿,尽力解决。


母亲期盼我能成为有志的中国娃,挺起脊梁,展现中华儿女的风采。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也激励我在人生旅途中,始终满怀对祖国的深情、对各民族的厚谊与敬重。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石建杭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

日喀则民族团结创建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