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优先促和谐
用“大智慧”巧解“小纠纷”
一家建筑公司在修路时挖断了一家菌菇公司厂区的电缆,菌菇公司起诉了建筑公司。闽宁法庭庭长董琳发现不断有当地移民来询问案件进展,甚至菌菇公司因效益不好,在咨询公司破产的相关程序。
“如果菌菇公司宣告破产,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很快会产生新的纠纷和案件。”董琳把农民工、菌菇公司、建筑公司等各方代表叫到一起反复沟通,提出从建筑公司给菌菇公司的赔偿款中划出一部分发放农民工工资,取得了各方的同意。
为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闽宁法庭每月协同村居干部、网格员、警格员、特邀调解员等,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发现隐患就地化解。“闽宁法庭将各村居及网格员作为第一层‘防线’,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报送。”董琳说。
截至目前,闽宁法庭共受理诉前调解案件560件,其中调解撤诉89件,调解成功申请司法确认118件,立案后委托调解成功64件,诉前调解成功率36.96%。
多元解纷聚合力
将“小法庭”融入“大治理”
在闽宁镇,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劳务合同纠纷的比重日渐加大,“说明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法庭工作的重点不仅要让移民群众安心生活,也要服务保障巩固移民群众脱贫致富成果”,董琳说。
一次,闽宁镇某村村民周某承接了某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工程,与马某口头约定由马某负责该工程单项混凝土浇筑作业。谁知结算工程款时,周某不承认该工程由马某施工。多次催讨工程款无果,马某产生上访念头。该村司法联络员将情况汇报给村里的法官工作室。很快,该村“三官一师一员”对周某进行普法教育和心理疏导,并由镇综治中心牵头,邀请法庭和司法所相关人员会商协助化解,经过多次走访,最终促成和解。
闽宁法庭在下辖的6个村聘请了24名村干部作为司法联络员,并进一步邀请5名熟谙民情、工作得力的村组干部、“法律明白人”、乡贤作为特邀调解员,与行政调解相互配合,通过本土化、灵活化、多样化的纠纷化解方式调处矛盾。设立在原隆村、木兰村、黄羊滩农场的法官工作室,在进村组、入农场调解纠纷的同时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咨询,逐步构建起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即时线上联通协同化解矛盾纠纷的机制。
普法宣传接地气
以“小案例”讲好“大道理”
张某和马某婚后生育3个子女,婚后双方经常因小事发生争吵,尤其在抚养子女方面分歧较大,张某便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提起离婚诉讼。
闽宁法庭受理案件后,法官朱维忠从减轻当事人负担、为当事人提供便利的角度出发,决定采用巡回审判方式到当事人家里开庭审理。
庭前调解阶段,法官耐心地与双方当事人沟通意见,最终找到了调解的突破口,该案得到圆满解决。
答疑解惑、邻里调解、下村送达、巡回办案是闽宁法庭的家常便饭。“小案子里也有大道理,通过流动式普法,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序良俗、价值观念等潜移默化沁入心田。”董琳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普法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法治宣传实起来、活起来。
作者: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