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焦”
做活林文章
林长制改革
治林:“林长+”,五长协同共治
林长制改革,是林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近年来,洛江区坚持以林长为引领,不断深化“林长+”联动合作,建立健全“林长+”协作机制,持续放大“五长”协同共治的叠加效应。
抓履职尽责。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将林长制考核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同时,健全重点工作定期调度机制,定期研究调度、推动问题解决,2023年以来通过现场巡查、专题调度等方式,共召开林长会议28次,开展巡林19次,解决重难点问题26条,有力推动全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
抓互联互补。组织团委、妇联等群团部门联合开展义务植树、巡林护林等活动,联合政法委、公安、农水、市场监管局等开展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非法占用林地等联合执法,凝聚合力、联内互补,确保辖区生态环境安全。2023年以来,共破获涉生态领域案件1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6名、现场查获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00余只。
抓群防群治。深化“林长+警长”管护机制,创新探索“3366”生态警务新模式,建立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打造“警地融合 警林议题”生态警务品牌。探索“林格+警格”融合运作模式,将全区95名护林员纳入警务网格,开展林区治安巡查管控。深化“林长+法院院长”“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与惠安、丰泽两地签订《洛阳桥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跨地域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探索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聘任生态技术调查官参与案件庭审、提出专家意见。
护林:一体化,护林草湿资源
行走在洛阳桥畔,江水悠悠,飞鸟成群,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与古桥相映成趣……一幅湿地生态保护的秀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一切,与洛江区多年的湿地保护息息相关。近年来,洛江区严格落实林草湿资源管护制度,一体化推进森林经营、湿地保护、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等重点工作,巩固提升国土绿化成效。
潮汐水位最高时,洛阳江茂密的红树林被潮水淹没,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王柏峰 摄)
厚植“绿色之底”。着力提升森林质量、生态稳定性和固碳中和能力,以实施“五化”(绿化、美化、照明化、净化、智化)提升工程为抓手,结合“党建邻里+绿美家园”建设,投资超8000万元推进12个园林绿项目,新增绿地面积8公顷,新建10处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创建市级绿美家园5个,城市“颜值”不断刷新。
守护“绿色之肾”。建立“天上看、地上查”湿地监管机制,通过护林员现场巡查、无人机动态监测等方式,实行互花米草动态监测,周期性进行互花米草复萌清除63亩,互花米草复萌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科学统筹开展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完成湿地生态修复面积达到565亩,其中种植红树林460亩,盐沼植物105亩,切实维护洛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洛阳桥(王柏峰 摄)
夯实“绿色之基”。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步步为营、决战决胜”防控策略,全面落实各项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强化源头管控,加大除治力度,2023年来全区共清理松枯死木14624株,完成采伐改造提升任务16594亩,占任务总数的100%,实现发生面积、病死松树数量“双下降”。
用林:市场化,做大林业产业
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对推进林业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洛江区坚持以市场化思维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发挥生态优势,激活绿色潜能。
做大做优花卉产业。以促进花卉产业链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花卉产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区栽植各类花卉面积达5280亩、产值9.534亿元,销售额6.89亿元,出口额9500万元。今年,全区设施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较2012年增长85%,其中,泉美园艺3个红掌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批,实现全省花卉新品种权保护“零”的突破。
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创新“生态+”“旅游+”“文化+”“健康+”等林业新业态新模式,聚焦仙公山等景区,以点带面推进全区森林生态旅游基地的建设,着力打造“一镇(乡)一品一村一特色”林业品牌。目前,全区林下利用林地面积3.16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3亿元,共有森林人家9家,其中三星级以上森林人家3家;新建林下种植基地7个、面积200亩,石龙谷获得国家级自然教育基地称号。
全面深化涉林改革。通过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拓宽林业企业融资渠道、持续推进森林综合保险等,全力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洛江区花卉协会获得泉州市农商银行授信1亿元,花卉企业获贴息贷款金额450万元;全区林权抵押贷款4704万元,抵押贷款面积1.0809万亩;全区生态林参保面积5.9667万亩,参保率100%。
END
作者:颜雅婷
编辑:郭延红
二审:郭思婧
三审:庄培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