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苑】王玉肖:上合乐寺村的幸福变迁

文摘   2024-11-11 20:55   青海  

上合乐寺村,是我的老家,是我出生地的村名,不说是出生的地方,是因为原来的合乐寺村,现在已淹没在黄河腹地,现在的铁盖乡上合乐寺村是搬迁后新建的。过去的合乐寺是一个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农副产品丰富的地方。合乐寺村原来隶属共和县原曲沟乡管辖,后来因龙羊峡水库修建需要,搬迁后划归给铁盖乡。搬迁安置的时候,合乐寺的人没有被全部安置在一起,而是分开安置在了塔拉滩上、下不同的台上,两个台的中间又有吾雷村、马汉台村及铁盖乡政府相隔,为归属管理方便,分成了上合乐寺村和下合乐寺村,我的老家在上合乐寺村。

上合乐寺村的党支部书记项秀我熟悉,在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两家住得很近。后来搬家后,我又离开了村庄,但对于村里的情况,以及他担任村支书后的村貌改变,我如感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一样,没有刻意去了解,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经意间也会略知一二。

五月中旬,电话联系项秀书记,相约第二天在村委会见面。

那天早晨下着小雨,吃完早饭从县城驱车赶往合乐寺村。一路上小雨霏霏,公路两旁的松树、白杨树郁郁葱葱。塔拉滩上,远处的光伏板在雨丝间影影绰绰。近处的草滩一片葱茏,路边黄色、紫色的棘豆花开得灿烂。沿着县城到铁盖乡的公路一路东行,到六台向南一拐,就到了上合乐寺村村委会。

小雨中的村庄安静美丽,巷道里,紫色和白色的丁香花盛开在路边的松树、柏树间,像一团团彩色的云朵落在了树枝上。看到微雨中的故乡,不禁想起过去的故乡,没有搬迁前的合乐寺,开在院子里的向日葵花、大蜀葵花,家门外园子里的杏花、沙枣花,点缀在村子地畦的油菜花、蚕豆花、洋芋花,环绕在村子外面沙梁上,遍野的黄色猫儿刺花(锦鸡儿)、紫色甘草花,以及母亲种植的生产队菜园子里的西红柿、西瓜、香瓜,菜园子周围沙梁白刺上熟透了的黑红色刺果果,这一切都是我记忆中抹不去的画面。记忆中的画面和面前这绵绵细雨中楼房、瓦房、树木相映生辉的村庄是如此不同。

走在故乡的小雨中,心情别样的温暖。待我看完村委会院子宣传栏里的所有内容,给项秀书记打电话,告诉他,我已经到村委会了。他说他在地里浇水,这几天是给麦子浇第一次水的时间,这里的庄稼一年浇三至四次水。见他匆匆赶来,我心里突然闪出一种感叹,对于庄稼,小雨和水是希望,对于这个欣欣向荣的村子,有这样一位带头人不也是一种依靠和希望吗?这些年对项秀书记工作的褒奖我有所耳闻,这也是我这次相约前来的初衷。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我看到了上合乐寺村近几年荣获的奖牌及荣誉证书,这些奖牌是合乐寺村一路走来成绩和荣誉的见证。

自2011年起,上合乐寺村几乎每年都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组织60岁以上老人外出旅游,足迹踏遍北京、上海、桂林、三亚、海口、北海、成都、西安、天津。村里许多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老人,坐了火车、飞机和轮船。在村委会办公室的相关资料中,看到这些介绍时,我心里还是颇为惊讶。

当着项秀书记的面我没有说什么,我觉得一句赞扬的话,显得太轻率,不足以匹配他的付出和合乐寺村发展取得的成绩,也不足以表达我心里由衷感慨和佩服。

项秀书记说,一个村子好不好,不能只看经济发展情况,还要注重村里的民情民风,民风淳朴是一个村庄的根本。村子经济发展再好,村里有不赡养老人、坑蒙拐骗、违纪犯法坐牢的人,那这个村子的民风就不正。他说,为了在村里营造良好的尊老爱幼氛围,村里每年都会组织“好媳妇”“好婆婆”“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以打造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文明村风。听了项秀书记这番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要想一个村庄发展好,一位与时俱进、担当作为的能人书记是必不可少的。

2015年,上合乐寺村被列为青海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村里建了文化长廊、文化墙,加宽了村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把原来不起眼的小村庄打造成了以特色种植、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村,“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一派新气象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上合乐寺村离龙羊湖6公里,离共和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附近有全球最大装机容量光伏发电园区,村民可以就近务工。近几年,村里人都接连盖起新房来,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

从项秀书记的侃侃而谈中,我明白了,故乡人在一个荒滩上白手起家,用三十多年时间,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一点一滴把它建设成为了如今的高原美丽乡村。

闲聊中,我们又说起“合乐寺”名称的由来。“合乐寺”是蒙古语译音,意为“长有芦苇的地方”。据说,很久以前这片地方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后来蒙古部落入居后,取名“合乐寺”。

看来在远古时期,合乐寺曾是水波荡漾、芦花飞舞的绿洲,人们在这里游牧狩猎。后来经过金戈铁马,农耕游牧,绿洲变成了沙漠。而今龙羊峡大坝蓄水后,黄河水又如一枚蓝绿相间的宝石,镶嵌在它的怀抱里。我不禁感叹,是怎样的沧海桑田,使水泽绿洲变成了浩瀚沙漠,又是怎样的辛勤耕耘,沙漠里垦出了千亩良田。

从村委会办公室走出来,院子里有几位村民在闲聊,看见我,都问:来办事情啊?我一一回应“阿克”“阿巴”“阿吾”“阿哥”……“你们闲了吗”的问候,一句地道的乡音,胜似千言万语。

巷道里,碰上了朱华阿巴。八十多岁高龄的他正用铁锨挖一棵他家菜地边的松树,说要把松树移栽到大门前。故乡人渗在骨子里的勤劳,锻造了他们健康的体魄和朴实善良的内心。他念叨着我大弟的名字,问我是他姐姐还是妹妹。我告诉他我是姐姐。他问我,挖过甘草吗?我答挖过。他又问割过麦子吗?我说割过。他听了笑得很开心,感叹过去的人们受尽了苦,现在种庄稼太容易了,过去人工需要割半个月时间的麦子,现在机器两个小时就收到家了。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一个人种十亩地不在话下,忽又禁不住感慨现在遇上了好光阴。
一句“受尽了苦”,道出了父辈们多少辛酸过往,又一句“好光阴”,包含着多少喜悦和满足!我把目光投向天空,望向天空的目光,又能捕捉多少曾经的过往与行走的当下呢?

告别村庄,我又踏上返回西宁的路,一路上我的思绪都在故乡飘荡,伴着布谷鸟的叫声过去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重现。合乐寺,它是曾生长着茂盛芦苇的地方;合乐寺,它是曾让我努力想要离开,现在又迫切想要回归的地方,而今看到这里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依旧、邻里和睦友爱,我想这应该就是给离乡人最好的安慰。

作者简介:

王玉肖,笔名肖木子、润儿,青海省共和县人,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共和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海南报》《海南文学》《昆仑文学》等报刊。


注:原载于《共和文学》2024年第四期  
供   稿:共和县文学艺术综合服务中心    
责   编:腾子卓玛
审   核:更 措 吉   仁青多杰
监   制:张生军
投稿邮箱:ghxxcb@126.com

共和融媒
积极向全县基层党员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省州县委有关决策部署,展示我县改革发展成果,信息内容包括政策法规、当地旅游、惠民信息、以及重大事件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