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户外活动时间缺①(fá),室内持续性近距离用眼过度,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两大主要原因。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注意( )。户外活动能沐②(yù)阳光、能眺望远方,对保护视力、防控近视很有益处。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护者。家长的一言一行,( )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要( ),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当前,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家长应监督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阅读书写姿势,提高学习效率;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不能让孩子长时间“③(zhái)”在家里。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劳逸结合 无时无刻 以身作则
B.劳逸结合 时时刻刻 言传身教
C.一张一弛 时时刻刻 以身作则
D.一张一弛 无时无刻 言传身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B.多数家长已很严格并重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C.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D.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
别偷懒!
做完才能看答案哦~
【答案】(1)①乏 ②浴 ③宅
(2)A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
缺乏(fá):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
沐浴(yù):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宅(zhái):指的是住所,房子(多指较大的)。
(2)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
劳逸结合:工作和休息相结合。一张一弛: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结合“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注意( )”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工作和休息相结合,故应选用“劳逸结合”;
无时无刻: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结合“家长的一言一行,( )不在影响着孩子”可知,句中所填词语与否定词“不”连用,故应选用“无时无刻”;
以身作则: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言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结合“家长要( ),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故应选用“以身作则”。
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结合“多数家长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可知,“已严格控制并很重视”语序不当,应改为“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且两个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应在“没有很好”前面加上“却”或者“但是”。
故选C。
词语(成语)的运用(1) | 词语(成语)的运用(2) |
词语(成语)的运用(3) | 词语(成语)的运用(4) |
词语(成语)的运用(5) | 词语(成语)的运用(6) |
词语(成语)的运用(7) | 词语(成语)的运用(8) |
词语(成语)的运用(9) | 词语(成语)的运用(10) |
词语(成语)的运用(11) | 词语(成语)的运用(12) |
词语(成语)的运用(13) | 词语(成语)的运用(14) |
词语(成语)的运用(15) | 词语(成语)的运用(16)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2)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3)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4)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5)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6)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7)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8)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9)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0)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1)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2)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3)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4)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2)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3)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4)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6)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7)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8)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9)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0)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1)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2)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3)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4)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6) |
文学文化常识(1) | 文学文化常识(2) |
文学文化常识(3) | 文学文化常识(4) |
文学文化常识(5) | 文学文化常识(6) |
文学文化常识(7) | 文学文化常识(8) |
文学文化常识(9) | 文学文化常识(10) |
文学文化常识(11) | 文学文化常识(12) |
文学文化常识(13) | 文学文化常识(14) |
文学文化常识(15) |
语言表达(1) | 语言表达(2) |
语言表达(3) | 语言表达(4) |
语言表达(5) | 语言表达(6) |
语言表达(7) | 语言表达(8) |
语言表达(9) | 语言表达(10) |
语言表达(11) | 语言表达(12) |
语言表达(13) | 语言表达(14) |
语言表达(15) | 语言表达(16) |
语言表达(17) | 语言表达(18) |
语言表达(19) | 语言表达(20) |
语言表达(21) | 语言表达(22) |
语言表达(23) | 语言表达(24) |
基础知识综合(1-5) |
- END -